回覆列表
  • 1 # 何老大188

    第一階段:“敬信”

    就是對大道必須要有虔誠的信仰,深信不疑,這是修道的基本前提。他說:“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則道可長,蒂固則德可茂。”如果“通道之心不足,乃有不信之禍及之,何道可望乎?”只有“敬仰尊重,決定無疑”的人,才能步入得道的“階次”。所以他說:“如人聞坐忘之言,信是修道之要,敬仰尊重,決定無疑者,加之勤行,得道必矣。”因而在司馬承禎看來,對於得道之事,誠則信,信就靈,所以他把“敬信”視為修道的第一步。

    第二階段:“斷緣”

    所謂斷緣,就是要斷絕俗世塵緣,不為世俗事務所累。放棄世俗間的事情,身體就會輕鬆;做到清靜無為,內心就會安靜。遠離一步塵世,就接近一步大道。即使遇到必須做的事情,做事時也不可產生好惡之情,以免破壞平靜的心境。斷緣可以說是樹立虔誠信仰後的第一個實際行動,即讓自己的內心一步步遠離這個汙濁不堪、喧鬧不已的世俗生活。所以要求修道的人要“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他說:“斷緣者,斷有為俗事之緣也。棄事,則行不勞,無為,則心自安。恬簡日就,塵累日薄,跡彌遠俗,心彌近道,至聖至神,熟不由此乎?”

    第三階段:“收心”

    司馬承禎認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因此,“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因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就是把心思從世俗生活中收斂回來,使它安寧平靜,逐漸進入修道的狀態。修道者不僅要收心,而且還要做到不執著於收心,如果時刻還要告誡自己應收心,那其實還是一種累。司馬承禎還指出收心過程中的四種偏差:一是一無所思、大腦一片空白的“盲定”;二是任憑內心胡思亂想,絲毫不加節制;三是雖然明白善惡,但思緒四處飄蕩,不能歸依於大道;四是像世人一樣無事不做,卻大言自己內心一無所染。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清除心中的一切世俗雜念,做到“在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亂,無事而不為,無時而不寂”。並且還指出,修道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長期修煉下去,才能產生符合大道的智慧。

    第四階段:“簡事”

    所謂簡事,就是要善於選擇事務,換句話講,就是修道者一定要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司馬承禎明確指出,人生在世,不能不做事,但做事時一定要把握這樣的原則:排除那些對修道養生沒有作用的事物,如酒肉、羅綺、名位、財產等等。在司馬承禎看來追求這些事物的世俗行為,將極大地傷害自己的生命,不利於修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做香酥炸肉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