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人口約有5141.9萬人,68%為緬族。主要的法定少數民族為撣族、克倫族、孟族、克欽族、克倫尼族、欽族、若開族,另外,人口中還有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官方語言為緬甸語,也有為數不多的人懂英語和漢語。
1.緬族
緬族起源於古代氐羌集團,是中國古代羌人部落的南下分支。西漢時期至隋唐時期,生活在川藏甘交界及其以南地區的白狼羌是最初的原始緬人。白狼羌為戰國前後南下的犛牛羌部落的一支,分佈在今兩川一帶,歷史上曾多次慕義歸化內屬,且曾獨立立國。東漢初年起,白狼羌就與中原王朝有過聯絡。隋唐時白狼(羌)為吐蕃所滅,“其地沒於吐著”。目前,緬族分佈在緬甸全國各地,主要聚居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及三角洲地區。歷史上緬族先民有過三次大的遷徙,唐善戰爭使得白狼人從7世紀中葉起便開始了流離失所的生活。白狼人或內遷中原,或臣服於吐蕃,或南逃滇中。內遷和臣服者最終均為漢藏兩族所同化,南逃滇中的白狼人在洱海一帶生活了約半個世紀後,由於蒙舍詔的統一入詔行動和唐與南詔的天寶大戰而無法安生,於8世紀初繼續南下,沿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太平江、瑞麗江河谷通道於9世紀前後進入緬甸境內。緬族的文化較為發達,緬族是緬甸最早產生文字的民族,產生了緬文書面文學,最早普及教育。緬語是緬甸全國的通用語,同時也是緬甸的官方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或緬彝語支)。美麗的伊落瓦底江是緬甸第一條大江,全長為2170千米,從北向南貫穿緬甸全境,是緬族文化的搖籃,也是緬甸文化的搖籃。勤勞勇敢的緬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伊落瓦底江畔,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創造了緬族的歷史,也譜寫了緬甸的歷史,並在驃族和孟族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燦爛的緬族文化,也就是緬甸文化。緬族人受教育的程度高於緬甸其他民族。
緬族人注重禮節,日常見面都要行合十禮。緬族人有很多崇拜的圖騰,如白象、獅子、妙聲鳥、榕樹和番櫻桃樹的樹枝等,緬族人稱番櫻桃樹的樹枝為番櫻桃花。在古代,遠方的戰士出征或凱旋,緬族的姑娘都要為戰士們獻上這種番櫻桃花。緬族最具特色的工藝品是金線繡。金線繡的工藝非常細緻和巧妙,匠人在棉布、天鵝絨、衣服等日用品上用金絲繡上各種花紋和圖案。在緬甸封建王朝時期,金線繡服極為華貴,只有王公貴族才可以穿。現代,在戲劇、阿迎舞演出時,演員也要穿上金線繡制的服飾。在緬族的重大節日裡,緬甸姑娘都會穿著金線繡服表演節日的歌舞。另外,緬族傳統服飾筒裙也是用金線繡制的,這種服裝深受緬甸婦女的喜愛。
緬甸人口約有5141.9萬人,68%為緬族。主要的法定少數民族為撣族、克倫族、孟族、克欽族、克倫尼族、欽族、若開族,另外,人口中還有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官方語言為緬甸語,也有為數不多的人懂英語和漢語。
1.緬族
緬族起源於古代氐羌集團,是中國古代羌人部落的南下分支。西漢時期至隋唐時期,生活在川藏甘交界及其以南地區的白狼羌是最初的原始緬人。白狼羌為戰國前後南下的犛牛羌部落的一支,分佈在今兩川一帶,歷史上曾多次慕義歸化內屬,且曾獨立立國。東漢初年起,白狼羌就與中原王朝有過聯絡。隋唐時白狼(羌)為吐蕃所滅,“其地沒於吐著”。目前,緬族分佈在緬甸全國各地,主要聚居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及三角洲地區。歷史上緬族先民有過三次大的遷徙,唐善戰爭使得白狼人從7世紀中葉起便開始了流離失所的生活。白狼人或內遷中原,或臣服於吐蕃,或南逃滇中。內遷和臣服者最終均為漢藏兩族所同化,南逃滇中的白狼人在洱海一帶生活了約半個世紀後,由於蒙舍詔的統一入詔行動和唐與南詔的天寶大戰而無法安生,於8世紀初繼續南下,沿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太平江、瑞麗江河谷通道於9世紀前後進入緬甸境內。緬族的文化較為發達,緬族是緬甸最早產生文字的民族,產生了緬文書面文學,最早普及教育。緬語是緬甸全國的通用語,同時也是緬甸的官方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或緬彝語支)。美麗的伊落瓦底江是緬甸第一條大江,全長為2170千米,從北向南貫穿緬甸全境,是緬族文化的搖籃,也是緬甸文化的搖籃。勤勞勇敢的緬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伊落瓦底江畔,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創造了緬族的歷史,也譜寫了緬甸的歷史,並在驃族和孟族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燦爛的緬族文化,也就是緬甸文化。緬族人受教育的程度高於緬甸其他民族。
緬族人注重禮節,日常見面都要行合十禮。緬族人有很多崇拜的圖騰,如白象、獅子、妙聲鳥、榕樹和番櫻桃樹的樹枝等,緬族人稱番櫻桃樹的樹枝為番櫻桃花。在古代,遠方的戰士出征或凱旋,緬族的姑娘都要為戰士們獻上這種番櫻桃花。緬族最具特色的工藝品是金線繡。金線繡的工藝非常細緻和巧妙,匠人在棉布、天鵝絨、衣服等日用品上用金絲繡上各種花紋和圖案。在緬甸封建王朝時期,金線繡服極為華貴,只有王公貴族才可以穿。現代,在戲劇、阿迎舞演出時,演員也要穿上金線繡制的服飾。在緬族的重大節日裡,緬甸姑娘都會穿著金線繡服表演節日的歌舞。另外,緬族傳統服飾筒裙也是用金線繡制的,這種服裝深受緬甸婦女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