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舊時樓臺月

    首先,提問者可能不是很瞭解“毀於一旦”這詞的意思,它指長期的勞動成果一下子被毀掉。為什麼我會這樣認為呢,因為清朝數百年基業的毀滅,並不是在一夕之間,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所以,我們不妨來看看清朝數百年基業是如何消亡的。

    中國至秦朝開始的幾千年封建歷史,朝代更迭也算是頻繁,存在最久的也就是兩漢王朝,享四百餘年國祚!這些朝代更替的原因無非就是農民起義、宮廷內鬥或者是外族入侵,歸根到底也就是一個“氣數”的問題!

    而清朝不同,它的消亡不止是“氣數”問題。還牽扯到一個“潮流”問題,什麼潮流?世界歷史潮流!

    孫中山先生曾說過:“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清王朝在鴉片戰爭之前也就是乾隆至道光時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但是農民起義有,但是能在清政府的掌控之下,不過是皮癢之痛。

    鴉片戰爭後,由於清政府的無能又導致了民族矛盾的激發,這一民族矛盾不是中英,而是參雜著農民階級與官僚地主階級之間的一種滿漢民族矛盾!這種矛盾在1851年爆發了,也就是太平天國運動,這場運動可以說是大清兩百多年曆史中規模和影響最為大一場農民起義運動,這場運動最終還是被平定了,但是他還是動搖了清王朝的根基!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場農民起義與以往不同,以往的農民起義無非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理念,也就是說想坐坐皇位。而這場天國運動,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理念,在《資政新篇》中提到學習西方,這種學習不是像清政府“師夷長技以制夷”停留在學習器物的層面,而是學習西方的各種經濟制度,強調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放在當時的清王朝可以說是一種質的突破。也就是說,連農民階級都意識到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潮流,並著手去學習,但清朝統治沒看到,也沒有那種魄力去突破!所以大清的幾百年基業最終是在這股世界歷史潮流的衝擊下而消亡的。

    從這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已經成為了當時世界的一股潮流,而清王朝仍是固步自封,即使在後來有過“洋務運動”,但只是學習西方的一點皮毛,而“戊戌變法”也演變成了一場政變,百日夭折。

    雖然失敗了,但是我們看到了清政府也嘗試過融入這種潮流。至於為什麼失敗,正如李鴻章所說的,大清面臨的是中國幾千年來未有之變局。這種變局是要通過幾代人來摸索適應再改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是鄭和發現的美洲?有什麼證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