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高兮雲淡

    中子星具有磁場,而且磁場還異常的強大,這是為何?一個大質量的恆星,燃料耗盡最後發生超新星爆發,質量再大的最後形成黑洞,小點的成為中子星,再小的就是白矮星了,按理說,中子星引力非常大,把原子壓碎,把原子外層電子壓入原子核,電子質子結合形成中子。爆炸後的中子星其實並不是全部由中子構成的,核心密度大,由中子構成,外層還有大量的質子和自由電子,處於緩慢被壓縮狀態,壓縮過程中,主要鐵元素,溫度極高,自旋極快,所以能夠產生極其強大的磁場。等中子星剩餘能量慢慢耗盡,全部變成中子,磁場就會減弱很多了,主要是透過中子自旋產生磁場。

  • 2 # 科學新視野

    中子星不完全由中子構成,有的也沒有強磁場。

    中子星完全由中子構成的,那完全是被名字誤導的。實際上,瞭解它的形成過程,就知道它不可能全部由中子構成。

    中子星,一種質量介於8-2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演化末期產物,是超新星爆發留下的中心殘骸,密度極大,可達10億噸/㎝^3。

    它的具體形成過程是燃燒的超巨星在百萬年的劇烈燃燒中,核心一層層地聚變出重元素。在聚變成鐵元素的時候,鐵元素特殊的比結合能,使得聚變成鐵核後的超巨星無法在進一步聚變。

    沒了輻射壓的超巨星在巨大的外殼重力下迅速塌陷,巨大的重力勢能使得整個恆星體被炸的七零八碎,這就是超新星。

    因為爆炸的力是來自核心外四面八方的,在反作用的下,超新星爆發的能量實際上是炸飛外層星體的同時,又擠壓核心,使得核心密急劇增大,在極小的空間內聚集了大量的質量,核心的引力由此增強。

    在原子結構上,巨大的引力和超新星爆發的內力擠壓力遠大於電子的簡併壓,原子結構由此被破壞,大量的電子被壓進原子核,這就是中子星的大致形成過程。

    但是,在中子星的中心,因為同時受到的壓力更大,中心的原子核也被破壞,產生的質子中子甚至被壓碎,最終使得中子星的中心並非中子構成,而是更小的夸克構成。

    而外層呢?外層因為受到的壓力小,原子並未完全破壞,由此生成離子和電子。

    總之,因為各層原子受到的力不同,它的產物也不盡相同,只是整個星體中,中子佔的更多,所以就叫中子星。

    至於非常強的磁場,大部分的中子星實際上是沒有的,但磁場也比地球上的強。少量的帶有強磁場的中子星,天文學上稱為磁星,它甚至能在千公里外把你身體紅細胞裡的鐵元素吸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866屠龍傳說如何才能快速打通衝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