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z1

    華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陸益龍在他的文章中有此介紹: 英國學者萊溫斯坦(E. G. Ravenstein)在十九世紀提出了一種人口移動理論,他把社會中人口遷移的規律概括為這樣幾條法則:1)遷移以短距離遷移為主,長距離的遷移是遷往大的工商業中心。相對於一個吸引移民的中心來說,距離越近,遷入的移民人數越多,相反,距離越遠,遷入的移民越少,移民人數與距離成反比關係;2)遷移常常是階段性遷移。就一個城鎮來說,首先是其周圍農村地區的人遷入進來,然後,距離較遠的農村地區的移民又逐漸遷入到城鎮周圍的農村地區;3)遷移流與逆向遷移流同時並存,但淨人口遷移流通常是從農村流向城市。一般情況下,遷移到一個地區的移民,也還有反向遷移的存在;4)女性人口在短距離遷移中具有一定的優勢;5)交通、通訊和技術的發展增加了遷移率;6)有利的經濟因素是吸引移民的最重要的因素。

    美國學者李(E.S. Lee) 在萊溫斯坦的理論基礎上,對遷移規律提出了更為詳細的模式。他把遷移定義為人們的居住地發生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變更。他認為,與人們的遷移行動有關,以及影響遷移的因素不外乎四個方面:一是與遷移的目的地有關的因素;二是與遷移的原住地有關的因素;三是與介於遷移目的地和原住地之間的因素,四是與遷移者個人有關的因素。在以上四個方面,都存在有利於遷移的正的因素(+),和不利於遷移的負的因素(-)以及不起作用的中性因素(0),正負因素的較量和綜合,促成最後的遷移行動。

    李根據這一基本原理,進一步提出人口遷移主要有這樣一些規律:1)人口遷移的規模因兩地之間的差別大小而變化,兩地在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方面的差別越大,人口遷移的規模也將越大。例如農村與城市之間,社會結構差別較大,遷移量也就較大。2)遷移規模因人口群體的結構和特徵而有所不同。不同的年齡、性別和職業群體的遷移量是不同的。大規模的人口向一個方向或目的地遷移形成一種遷移流。3)中間的障礙與遷移量有直接關係。4)當一種大的遷移流形成之時,必然會產生一種反向遷移流,也就是某一遷出地在大量人口遷出之後,其它地區的人口由會遷入進來作補償。人口遷移規模隨經濟因素的變動而變化。經濟繁榮時期,人口遷移規模較大,而經濟衰退時期,人口的遷移量較小。5)除了特殊強制之外,人口遷移的規模和遷移率隨著時間的推延而不斷增長。6)隨著一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遷移規模和遷移率也在發生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拍照方面,Z3的優勢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