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清代以來稱為“崑曲”,現今已被稱為“崑劇”。“崑山腔”產生於元末明初(十四世紀中葉)江蘇崑山一帶,時間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崑山腔”開始只是民間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嘉慶年間(1522——1572)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甫對崑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細膩,流利悠遠,人稱“水磨腔”。
在此之後音樂家、戲劇家梁辰魚按崑山腔的特點,創作了第一部崑腔傳奇《浣紗記》。因此也擴大了崑腔的影響。一些文學人士爭用崑腔新聲撰寫傳奇,崑山腔一時名聲大噪,到明萬曆年間崑腔已從“吳中”擴充套件到江浙各地進而擴充套件到全國,形成了全國性的劇種,當時稱為“官腔”。
崑山腔融北曲、弋陽腔、海鹽腔等聲腔於一爐,並加以提煉加工,其音樂上的藝術成就是史無前例的。它的音樂被後來京劇以及許多地方劇種,如川劇、湘劇、廣東粵劇、桂劇、漢劇、婺劇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劇種乾脆原封不動地搬演崑曲劇目。當然它們的語言,都帶著濃郁的鄉音,這是地方劇種的最大的特點。由於崑曲在中國戲曲發展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故而有“百戲之母”的美譽。
需要說明的是崑曲唱詞與真正意義上的詞(如宋詞)所不同的一點是,宋詞沒有襯字而崑曲唱詞可加襯字,前面欣賞的“點將唇”其中第四句“有國難投”前加上了“哎好,好叫俺”五個襯字,第五句也加上一個虛字“兒”字。京劇很多劇目大將出場都唱“官中”的“點將唇”:“將士英豪、兒郎虎豹、傳令號、地動山搖、要把狼煙掃”。它的結構是標準的4、4、3、4、5。又如崑曲《牡丹亭-驚夢》的 “山坡羊”由14句構成每句字數的排序為7、7、7、8、3、5、4、4、4、5、2、6、2、6。
重點!!:
大家知道中國漢字分為四聲,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字典上都用符號標在字音上面。而戲曲的道白,尤其是京劇崑曲大多是上韻的,稱為“韻白”。之所以上韻無非是把原來就具有音樂性的普通話經過藝術處理,再加強它的音樂性、旋律性。一段高質量的韻白,猶如一首音符記錄不了的歌曲,高高低低,錯落有致,使人陶醉,所謂“千金話白四兩唱”就是對唸白的強調,儘管這句話有失偏頗。古人留下四句口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直遠送,入聲短促急收芷。”元代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韻》一書將平聲分為陰平和陽平兩種,這樣加上上聲、去聲。這就形成了陰、陽、上、去的四聲。
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清代以來稱為“崑曲”,現今已被稱為“崑劇”。“崑山腔”產生於元末明初(十四世紀中葉)江蘇崑山一帶,時間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崑山腔”開始只是民間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嘉慶年間(1522——1572)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甫對崑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細膩,流利悠遠,人稱“水磨腔”。
在此之後音樂家、戲劇家梁辰魚按崑山腔的特點,創作了第一部崑腔傳奇《浣紗記》。因此也擴大了崑腔的影響。一些文學人士爭用崑腔新聲撰寫傳奇,崑山腔一時名聲大噪,到明萬曆年間崑腔已從“吳中”擴充套件到江浙各地進而擴充套件到全國,形成了全國性的劇種,當時稱為“官腔”。
崑山腔融北曲、弋陽腔、海鹽腔等聲腔於一爐,並加以提煉加工,其音樂上的藝術成就是史無前例的。它的音樂被後來京劇以及許多地方劇種,如川劇、湘劇、廣東粵劇、桂劇、漢劇、婺劇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劇種乾脆原封不動地搬演崑曲劇目。當然它們的語言,都帶著濃郁的鄉音,這是地方劇種的最大的特點。由於崑曲在中國戲曲發展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故而有“百戲之母”的美譽。
需要說明的是崑曲唱詞與真正意義上的詞(如宋詞)所不同的一點是,宋詞沒有襯字而崑曲唱詞可加襯字,前面欣賞的“點將唇”其中第四句“有國難投”前加上了“哎好,好叫俺”五個襯字,第五句也加上一個虛字“兒”字。京劇很多劇目大將出場都唱“官中”的“點將唇”:“將士英豪、兒郎虎豹、傳令號、地動山搖、要把狼煙掃”。它的結構是標準的4、4、3、4、5。又如崑曲《牡丹亭-驚夢》的 “山坡羊”由14句構成每句字數的排序為7、7、7、8、3、5、4、4、4、5、2、6、2、6。
重點!!:
大家知道中國漢字分為四聲,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字典上都用符號標在字音上面。而戲曲的道白,尤其是京劇崑曲大多是上韻的,稱為“韻白”。之所以上韻無非是把原來就具有音樂性的普通話經過藝術處理,再加強它的音樂性、旋律性。一段高質量的韻白,猶如一首音符記錄不了的歌曲,高高低低,錯落有致,使人陶醉,所謂“千金話白四兩唱”就是對唸白的強調,儘管這句話有失偏頗。古人留下四句口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直遠送,入聲短促急收芷。”元代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韻》一書將平聲分為陰平和陽平兩種,這樣加上上聲、去聲。這就形成了陰、陽、上、去的四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