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085696287107

    這應該是因為暗適應。對此問題我和你有過同樣的疑惑。小時候放學回家寫作業,慢慢的太陽落山,天也逐漸黑了。光暗到一定程度,就跑去開了燈,但還是覺得暗。可是到了晚上再去看書,反而覺得亮度足夠了。總之傍晚時分總覺得灰濛濛的,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我懷疑過自己是不是有夜盲症,但自己晚上出去乘涼都沒有遇到過視力問題。於是我開始從電燈上找原因,我家那時候的照明燈都是白熾燈,所以推測是否是因為傍晚時家附近有什麼巨大的用電器開啟,使得家裡電壓降低,白熾燈亮度下降了,但思來想去總覺得晚上用電量應該更大才對,而且只在傍晚開啟一會兒的巨大用電器實在是太奇怪了一些。總之這些奇奇怪怪的解釋都被我自己推翻了,直到大學時上視覺科學的課程,我找到了一個可能的解釋。視網膜細胞的感光細胞分為兩種,一種叫做視錐細胞,主要集中在黃斑中心凹位置,在光線較亮時起作用;另一種細胞叫做視杆細胞,這種細胞在環境比較亮時基本不工作,但當光線亮度降低到一定閾值,就開始工作。從暗環境到亮環境的過程,稱為明適應,這個過程速度極快,所以人從暗室出來時,一瞬間會覺得刺眼,但幾秒鐘後就會恢復。這個過程瞳孔會縮小以減小通光量,同時視錐細胞可以立即進入工作狀態。與明適應相反,從亮環境到暗環境的過程,稱為暗適應。這是視網膜感光靈敏度增加的過程。當亮度降低到一定的閾值,瞳孔的擴大也無法滿足視錐細胞的需求,使其能力大打折扣,同時視杆細胞開始工作。但坑爹的是,視杆細胞要發動起來非常緩慢,因為它需要一種叫做“視紫紅質”的物質,這種物質只有在光亮低於一定閾值才能夠合成。要合成到足夠工作的量,需要大約四十分鐘,所以暗適應的時間遠遠長於明適應。所以我覺得題主所說的這種現象合理的解釋是,傍晚時分,環境亮度逐漸降低,即便開了燈,總體亮度也與白天環境亮度沒法比。等亮度降低到一定閾值時,人眼就開啟了暗適應過程。但這個過程太慢了,以至於這段時間視錐細胞和視杆細胞都沒法好好工作,人眼也就看不太清。直到暗適應過程結束,雖然此刻燈光的亮度並不高,不過由於視網膜敏感度的增加,人眼反而感覺亮度還算可以。形象一點說,就是晚上人眼iso值會提高,但是提高過程非常慢。多說一句,其實與暗適應相關的另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就是開車進入隧道的過程。若是隧道中沒有照明,那麼剛進入隧道時即便司機開了燈,也還是很難看清楚隧道中的情形。因此隧道照明設計需要專門考慮暗適應過程,分段考慮照明強度以保障安全。PS: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韶涵和范瑋琪合唱過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