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孝全皇后的死因,歷來眾說紛紜,都說皇后死於非命,且矛頭都指向婆婆孝和皇太后。 被迫自殺說 此說法有兩個版本,一是為父乞官被太后責備,羞愧自殺。《清宮詞》中第二首寫孝全成皇后的詩云:如意多因少小憐,蟻杯鴆毒兆當筵,溫成貴寵傷盤水,天語親褒有孝全。作者原注:“孝全皇后由皇貴妃攝六宮事,旋正中宮,數年暴崩,事多隱秘。其時孝和太后尚在,家法森嚴,宣宗亦不敢違命也,故特諡之曰:‘全’。”照這首詩看,孝全皇后暴崩,似是新年宮中家宴,酒中為人下毒所致。但“溫成貴寵傷盤水”兼用宋仁宗張貴妃恃寵稱驕及慶曆八年(1048年)近侍作亂縱火,曹皇后率宮人救火擒賊的故事,含沙射影,牽連到了孝和皇太后。 奕訢《清朝野史大觀》中還有一種說法,即謀害奕訢陰謀敗露,被迫自殺。 奕訢(即後來的恭親王)是道光帝的靜貴妃(後諡孝靜成皇后)所生,文武雙全,而且聰明過人,後來更支援洋務運動,和西方人接近,有“鬼子六”之稱;而孝全皇后所生的奕詝則軟弱無能,一副老好人模樣,難堪大任,道光帝原先最中意奕訢,有意立他為嗣。孝全皇后為確保自己的兒子能夠繼承皇位,遂擺下毒魚宴,企圖毒死奕訢。一天,奕訢正好來孝全皇后和奕詝所住的鐘粹宮找奕詝玩,皇后便派人通知奕訢之母靜貴妃,說讓奕訢在自己寢宮裡吃飯。臨近開宴,皇后偷偷叫來兒子奕詝,讓他不要吃桌上的魚。奕詝不明白原因,不肯聽從,皇后只好把圖謀告訴了他。但奕詝忠厚仁慈,且與奕訢關係最好,所以在吃飯時,當奕訢要夾魚吃時,他狠命地踩了奕訢一腳,如此數次,聰明的奕訢自然明白了,便再也沒有要吃魚。皇后的圖謀沒有得逞。這時,皇后宮中的一隻貓在桌底下吃了奕訢吃掉下來的魚骨頭,但吃完沒多久,就突然狂竄起來,沒跑多遠就倒地而死。奕訢大驚,回家告訴了母親靜貴妃,靜貴妃也大吃一驚,忙去告訴孝和皇太后。太后大怒,便命令道光帝賜死皇后。道光帝雖然不捨得皇后,但母命難違。孝全皇后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夠保全,只好自盡。 太后下毒說 但也有人認為《清宮詞》詩注中所說下毒者乃是孝和皇太后本人,至於太后為何下毒,也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和被迫自殺的第一種說法差不多,即皇后大概因為父乞官犯了家法而被太后責備,不同的是皇后沒有羞愧自盡,而太后卻用毒酒害死了皇后。 不過第二種說法更為流行,即婆媳二人早就關係不和,太后因此用毒酒害死了皇后。 太后下毒的可能性很大,但都沒有其它確切的證據。
關於孝全皇后的死因,歷來眾說紛紜,都說皇后死於非命,且矛頭都指向婆婆孝和皇太后。 被迫自殺說 此說法有兩個版本,一是為父乞官被太后責備,羞愧自殺。《清宮詞》中第二首寫孝全成皇后的詩云:如意多因少小憐,蟻杯鴆毒兆當筵,溫成貴寵傷盤水,天語親褒有孝全。作者原注:“孝全皇后由皇貴妃攝六宮事,旋正中宮,數年暴崩,事多隱秘。其時孝和太后尚在,家法森嚴,宣宗亦不敢違命也,故特諡之曰:‘全’。”照這首詩看,孝全皇后暴崩,似是新年宮中家宴,酒中為人下毒所致。但“溫成貴寵傷盤水”兼用宋仁宗張貴妃恃寵稱驕及慶曆八年(1048年)近侍作亂縱火,曹皇后率宮人救火擒賊的故事,含沙射影,牽連到了孝和皇太后。 奕訢《清朝野史大觀》中還有一種說法,即謀害奕訢陰謀敗露,被迫自殺。 奕訢(即後來的恭親王)是道光帝的靜貴妃(後諡孝靜成皇后)所生,文武雙全,而且聰明過人,後來更支援洋務運動,和西方人接近,有“鬼子六”之稱;而孝全皇后所生的奕詝則軟弱無能,一副老好人模樣,難堪大任,道光帝原先最中意奕訢,有意立他為嗣。孝全皇后為確保自己的兒子能夠繼承皇位,遂擺下毒魚宴,企圖毒死奕訢。一天,奕訢正好來孝全皇后和奕詝所住的鐘粹宮找奕詝玩,皇后便派人通知奕訢之母靜貴妃,說讓奕訢在自己寢宮裡吃飯。臨近開宴,皇后偷偷叫來兒子奕詝,讓他不要吃桌上的魚。奕詝不明白原因,不肯聽從,皇后只好把圖謀告訴了他。但奕詝忠厚仁慈,且與奕訢關係最好,所以在吃飯時,當奕訢要夾魚吃時,他狠命地踩了奕訢一腳,如此數次,聰明的奕訢自然明白了,便再也沒有要吃魚。皇后的圖謀沒有得逞。這時,皇后宮中的一隻貓在桌底下吃了奕訢吃掉下來的魚骨頭,但吃完沒多久,就突然狂竄起來,沒跑多遠就倒地而死。奕訢大驚,回家告訴了母親靜貴妃,靜貴妃也大吃一驚,忙去告訴孝和皇太后。太后大怒,便命令道光帝賜死皇后。道光帝雖然不捨得皇后,但母命難違。孝全皇后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夠保全,只好自盡。 太后下毒說 但也有人認為《清宮詞》詩注中所說下毒者乃是孝和皇太后本人,至於太后為何下毒,也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和被迫自殺的第一種說法差不多,即皇后大概因為父乞官犯了家法而被太后責備,不同的是皇后沒有羞愧自盡,而太后卻用毒酒害死了皇后。 不過第二種說法更為流行,即婆媳二人早就關係不和,太后因此用毒酒害死了皇后。 太后下毒的可能性很大,但都沒有其它確切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