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首答:
本人在教育行業從業多年,見過不少孩子,3~14歲的居多,自己有一個剛滿一歲的女兒。對教育有一些自己的小觀點,希望有幫助吧。
首先,應該排除身體有器質性、功能性障礙的情況。簡單地說就是,耳朵、喉頭、聲帶等是不是有問題,聽力、發音是不是有問題,不一定非要去醫院檢查,孩子已經三歲,透過平時的觀察,如果這些方面有問題,按說應該早發現了,不會這麼晚才看出來。注意這些現象出現之前是否用過藥,有一些藥物會對一些特定人群有致聾的副作用。如果都沒有,則可以排除這方面的問題了。
然後,孩子心理和感統都沒問題的話,就可以不用擔心了。我個人認為,不僅不用擔心,相反還應該高興,因為這是很多聰明孩子的表現。出現這種現象,第一,是因為孩子專注力足夠好。他沉浸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面,對外界的打擾可以充耳不聞。當然,很多時候大人並不覺得他們在做的事情有什麼好玩,或者大人可能還沒意識到他在鑽研什麼,但對於孩子來說,他的大腦可能正在飛速運轉。第二,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還沒有跟上他的大腦思考的能力。在孩子學會說話之前,很多家長會感覺,好像孩子心裡什麼都懂,就是不會說。就是這種感覺,孩子的思維能力可能已經很強了,但是語言功能閒置了他的表達。三歲的孩子雖然看起來已經什麼都會說了,但其實對大人說話的理解也還是需要一些反應時間,即使是大人覺得很簡單的話。從他理解到組織語言迴應家長,這在他們的小腦袋裡又需要很長時間,往往有些缺乏耐心的家長就會覺得孩子不理自己,或者不愛說話。事實上是,他還沒有想好怎麼理你或者說哪些話來回應,就被大人打斷了思路。這種情況如果經常發生,孩子會失去對說話和表達自己想法的積極性,造成孩子越來越少言寡語,喜歡沉浸在自己的時間裡不願交流。而當他們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的時候,就更難為外界所動,缺乏耐心的家長往往會短時間內頻繁地給孩子下達指令,弄的孩子還沒從自己的時間裡出來,就接到了好幾個指令,應接不暇,而家長又覺得是不是孩子沒聽見或者沒聽明白,一遍遍重複解釋,惡性迴圈。
所以,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家長和孩子說一句話之後,在心裡默數10下,看看孩子的反應,再說下一句話。往往10個數還沒數完,孩子就會做出迴應。如果他真的沒聽見或者沒明白,10個數之後再解釋不遲。
知乎首答:
本人在教育行業從業多年,見過不少孩子,3~14歲的居多,自己有一個剛滿一歲的女兒。對教育有一些自己的小觀點,希望有幫助吧。
首先,應該排除身體有器質性、功能性障礙的情況。簡單地說就是,耳朵、喉頭、聲帶等是不是有問題,聽力、發音是不是有問題,不一定非要去醫院檢查,孩子已經三歲,透過平時的觀察,如果這些方面有問題,按說應該早發現了,不會這麼晚才看出來。注意這些現象出現之前是否用過藥,有一些藥物會對一些特定人群有致聾的副作用。如果都沒有,則可以排除這方面的問題了。
然後,孩子心理和感統都沒問題的話,就可以不用擔心了。我個人認為,不僅不用擔心,相反還應該高興,因為這是很多聰明孩子的表現。出現這種現象,第一,是因為孩子專注力足夠好。他沉浸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面,對外界的打擾可以充耳不聞。當然,很多時候大人並不覺得他們在做的事情有什麼好玩,或者大人可能還沒意識到他在鑽研什麼,但對於孩子來說,他的大腦可能正在飛速運轉。第二,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還沒有跟上他的大腦思考的能力。在孩子學會說話之前,很多家長會感覺,好像孩子心裡什麼都懂,就是不會說。就是這種感覺,孩子的思維能力可能已經很強了,但是語言功能閒置了他的表達。三歲的孩子雖然看起來已經什麼都會說了,但其實對大人說話的理解也還是需要一些反應時間,即使是大人覺得很簡單的話。從他理解到組織語言迴應家長,這在他們的小腦袋裡又需要很長時間,往往有些缺乏耐心的家長就會覺得孩子不理自己,或者不愛說話。事實上是,他還沒有想好怎麼理你或者說哪些話來回應,就被大人打斷了思路。這種情況如果經常發生,孩子會失去對說話和表達自己想法的積極性,造成孩子越來越少言寡語,喜歡沉浸在自己的時間裡不願交流。而當他們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的時候,就更難為外界所動,缺乏耐心的家長往往會短時間內頻繁地給孩子下達指令,弄的孩子還沒從自己的時間裡出來,就接到了好幾個指令,應接不暇,而家長又覺得是不是孩子沒聽見或者沒聽明白,一遍遍重複解釋,惡性迴圈。
所以,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家長和孩子說一句話之後,在心裡默數10下,看看孩子的反應,再說下一句話。往往10個數還沒數完,孩子就會做出迴應。如果他真的沒聽見或者沒明白,10個數之後再解釋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