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上有個名詞非常好,叫做“染著”。 就像你把白色的餐巾紙的一個角很小心地慢慢接觸墨水,你會觀察到墨水慢慢的滲入餐巾紙,當你把餐巾紙拿出來的時候,發現它上面帶了墨水的顏色。這時候你想要洗掉墨水的顏色,發現很難,幾乎無法辦到。
舉例:
1) 體驗慾望被滿足事情,我們會高興;事情過去後,我們還會重複讓我們高興的行為試圖再次高興。(許多成癮現象就是這麼來的。)
2) 感受到有威脅的事,我們會害怕;事情過去後,我們還是會後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3)遇到不公平的兇惡之事,我們會憤怒,事後還是會憤怒;(陳年舊仇讓人難於呼吸,難以享受生活,甚至幾十年後也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圖謀報復,參見張扣扣案)
4)體驗不可挽回的喪失,我們會悲哀,很長時間無法從悲哀中擺脫;(已經經歷過親人離世的人知道我在說什麼,未曾經歷親人過世的請忽略。)
5)一直處於慾望不能滿足的境地,我們會焦躁。(焦躁就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使人不快樂。有些人對於金錢的慾望不能滿足,而且這種焦躁讓他們甚至無法享受許多不花錢的,自己本可以擁有的幸福)
所以,你本來是想“體驗”喜怒哀樂的,也就是說,當一個觀察者就夠了。但是當這些事情滲入了你的頭腦,它們似乎變成了你的人格的一部分,你被“染著”。境況過去之後,想要擺脫它們卻像洗掉餐巾紙上的藍墨水一樣困難——你無法做到來去自由,通體無礙,正如你憤怒的時候,即使有快樂的外緣:冰激凌什麼的,你在憤怒中還是難以充分享受快樂。所以,並非是你主宰情緒,而是已經生成的情緒在主宰你,許多人明明知道自己不想要某種情緒,但就是擺脫不了,就是明證。
佛教常用的蓮花之譬喻,就是為了擺脫染著。蓮花生淤泥中,而不被淤泥所染;荷葉可以經受雨滴,但不會被雨滴所染。你可以經歷一切情緒,但不應該被情緒染著。
佛經上有個名詞非常好,叫做“染著”。 就像你把白色的餐巾紙的一個角很小心地慢慢接觸墨水,你會觀察到墨水慢慢的滲入餐巾紙,當你把餐巾紙拿出來的時候,發現它上面帶了墨水的顏色。這時候你想要洗掉墨水的顏色,發現很難,幾乎無法辦到。
舉例:
1) 體驗慾望被滿足事情,我們會高興;事情過去後,我們還會重複讓我們高興的行為試圖再次高興。(許多成癮現象就是這麼來的。)
2) 感受到有威脅的事,我們會害怕;事情過去後,我們還是會後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3)遇到不公平的兇惡之事,我們會憤怒,事後還是會憤怒;(陳年舊仇讓人難於呼吸,難以享受生活,甚至幾十年後也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圖謀報復,參見張扣扣案)
4)體驗不可挽回的喪失,我們會悲哀,很長時間無法從悲哀中擺脫;(已經經歷過親人離世的人知道我在說什麼,未曾經歷親人過世的請忽略。)
5)一直處於慾望不能滿足的境地,我們會焦躁。(焦躁就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使人不快樂。有些人對於金錢的慾望不能滿足,而且這種焦躁讓他們甚至無法享受許多不花錢的,自己本可以擁有的幸福)
所以,你本來是想“體驗”喜怒哀樂的,也就是說,當一個觀察者就夠了。但是當這些事情滲入了你的頭腦,它們似乎變成了你的人格的一部分,你被“染著”。境況過去之後,想要擺脫它們卻像洗掉餐巾紙上的藍墨水一樣困難——你無法做到來去自由,通體無礙,正如你憤怒的時候,即使有快樂的外緣:冰激凌什麼的,你在憤怒中還是難以充分享受快樂。所以,並非是你主宰情緒,而是已經生成的情緒在主宰你,許多人明明知道自己不想要某種情緒,但就是擺脫不了,就是明證。
佛教常用的蓮花之譬喻,就是為了擺脫染著。蓮花生淤泥中,而不被淤泥所染;荷葉可以經受雨滴,但不會被雨滴所染。你可以經歷一切情緒,但不應該被情緒染著。
故知真心雖在塵勞,不為塵勞所染。如白玉投泥其色不改也。 ——《真心直說·序》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 ——《六祖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