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庸》。
原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漢民族典章制度書籍。為戰國時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意義。
第一層意義: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意義: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意義: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引自月牙山人《中華心法》
中庸的把握心得:動中取恆,靜中就重。不辭中道,不偏不易。強為之名曰道,強為之形曰一。世人為勸向上,多取正義,然而道若為物,其形為一。
出自《中庸》。
原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漢民族典章制度書籍。為戰國時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意義。
第一層意義: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意義: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意義: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引自月牙山人《中華心法》
中庸的把握心得:動中取恆,靜中就重。不辭中道,不偏不易。強為之名曰道,強為之形曰一。世人為勸向上,多取正義,然而道若為物,其形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