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兵夏333
-
2 # 好奇而已716
俾斯麥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是近代德國真正的奠基人,以致歷史學家乾脆把第二帝國稱為“俾斯麥的帝國”。在我看來,19世紀的政治人物中,能給自己的國家和整個歐洲打上如此深刻烙印的,大概只有拿破崙堪與之相比。他的外交能力,歷史愛好者大概都爛熟於胸,1864-1870年的三次王朝戰爭體現得淋漓盡致;實際上,早在1863年波蘭起義期間,俾斯麥就開始在外交上為普魯士的統一戰爭佈局。“靈活潑辣的手腕,大膽敢為的氣魄”,這些評論很到位。因此,俾斯麥的遺產首先體現在他的外交思維上。1960-70年代。維利-勃蘭特的“新東方政策”,這個提法本身就可見俾斯麥的外交思維的影響。地處中歐的德國必須始終考慮東西兩方面的安全形勢。這是後來他跟新德皇發生衝突的一個重要原因,他不希望德俄關係破裂。也許是受歐洲外交的“大國平衡”原則的慣性作用,德國剛統一時,俾斯麥說,“德國已經飽了”,它不謀求進一步的擴張。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他自稱在巴爾幹的問題上充當各方“忠實的掮客”。不幸的是,這次會議上他深深地傷害了俄國。在1870年後的二十年間,他對外政策的焦點在於阻止法俄接近,在他這是個“噩夢般的聯盟”。為此他細心地編織著一個複雜的條約體系,這個體系最後在1887年的再保險條約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劍橋近代史說,俾斯麥是個有高度責任感的政治家。是的,他十分看重德國在歐洲的安全地位。然而,在他下野後,這種小心翼翼的外交思維已經不能滿足新一代德國領導人的口味了,他們開始追求“世界政策”。對於法國的領土要求,歷史學家評論說,這可能是他在德國統一期間犯下的唯一錯誤。當然,他須面對民族主義的壓力(他自己也始終在利用這種情感)和軍方的要求。但是,用伍德羅-威爾遜的話來說,這一兼併使得世界和平不穩定長達50年。據稱他本來是可以放棄這麼做的,而且曾長期持反對立場。這一舉措使得德國在對外政策上打上了一個死結。這個死結,如果他的繼承者能繼續他的政策,或可小心地避免其不良後果。但是,他下臺兩年後,法俄之間就締結了軍事同盟。
回覆列表
俾斯麥,普魯士王國首相,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人稱“鐵血宰相”。
俾斯麥是十九世紀德國最卓越的政治家,擔任普魯士首相期間透過一系列鐵血戰爭統一德意志,併成為德意志帝國第一任宰相。
俾斯麥鞏固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