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是:旁觀者清。
原因是: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人身處在廬山之中。而在山一旁才能看清真實面目。對同一事物,局外人由於冷靜、客觀,比當事人看得清楚和全面。
這句詩語出宋代文學家蘇軾的《題西林壁》,全詩原文如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白話文意思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
此詩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透過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個成語是:旁觀者清。
原因是: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人身處在廬山之中。而在山一旁才能看清真實面目。對同一事物,局外人由於冷靜、客觀,比當事人看得清楚和全面。
這句詩語出宋代文學家蘇軾的《題西林壁》,全詩原文如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白話文意思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
此詩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透過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