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487205518

    橘子裡面果糖含量很高,但在人體內,果糖需要轉化成葡萄糖才能被人體利用。吃了大量橘子以後,葡萄糖的攝入就減少了。果糖還能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從而使肝臟調低血糖(葡萄糖)濃度。這樣一來,人的代謝就會出問題,引起各種「上火」的症狀。與此同時,橘子中維生素含量高,大量攝入之後會引起體內草酸過多。參考自:水果涼熱性考 (一然,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學博士)

    天乾物燥的冬季,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囑咐,“最近容易上火,吃點梨下下火”;而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我們又被叮嚀,“別吃那麼多荔枝,小心火氣太大”。於是乎,根據水果的這些“作用”,它們基本被劃分成了冷熱兩大陣營。水果的“熱性”和“涼性”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其實,吃荔枝後的“上火”反應並不神奇,那都是果糖在搗鬼。除了給我們的舌尖一絲甜蜜之外,荔枝果糖還會去搶佔葡萄糖的工作崗位。誰讓它們長得幾乎一模一樣呢,雖說也能充當能量物質,可是果糖要在肝臟中轉化為葡糖糖才能被我們利用。不僅如此,果糖還會“喚醒”大量的胰島素,讓肝臟調低血糖濃度。缺少了葡萄糖,包括大腦在內的零件自然無法正常運轉了。很多被貼上“熱性”標籤的水果(例如榴蓮、櫻桃等等)其果糖含量都很高。除了果糖,“熱性”水果中還有一些引起機體反應的物質。比如,大量吃橘子可能會因為維生素C太多引起輕微的中毒反應,抑或是因為胡蘿蔔素攝入太多“染”黃了鼻尖和手掌(很多情況下被誤認為是黃疸),讓人呈現出面相上的病態。至於水果的“涼性”,在印象中,似乎都跟“跑廁所”有關係。比如雪蓮果就有這樣的本事。但真實原因是,雪蓮果這種菊科植物的塊莖含有大量寡聚果糖,而我們的腸胃中恰恰沒有能處理這種糖的酶,也就無法消化,從而導致了腹瀉。實際上,這跟體內缺乏乳糖酶的人一喝乳糖牛奶就腹瀉,原理是一樣。還有一點,就是“涼性”水果的水分含量都比較多,這點對於乾燥季節補充水分確實會有一定的作用。從這個角度講鴨梨(含水70%左右)當然要比香蕉(60%左右)和橘子(55%左右)要“涼”多了。此外,在傳統觀念中,很多水果的不同部位也有“涼”“熱”之分,例如,“橘子上火”,“橘皮去火”,“荔枝上火”,“荔枝殼熬水下火”,很可惜,荔枝殼中斷然沒有能分解果糖的物質,橘子皮也不能搞定過多的胡蘿蔔素,相生相剋大多是人們的一廂情願。這裡所展現的例子可能不足以完全概括水果對人體的作用,但是正因為如此,也並沒有統一的標準給水果貼上“涼熱性”的標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燕和海鷗怎麼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