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指尖殘留的餘溫48810302
-
2 # 王小不471
首先,皇帝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龐大的官僚集團、無數利用土地與皇權掙利的讀書人,他們才是改革最大的阻礙,想讓一個集團放棄既得利益,統治的根基會隨即垮塌。其次,我們只看到了西方工業革命的結果,而忽視了過程。技術發展—軍事變革—金融改革—政治革命。中國農耕經濟的特點抑制了技術的發展,其它也都無從談起。再次,儒家思想對改革的批判性、否定性,使得革新缺乏思想基礎、理論指導。儒家思想看似依附皇權,實則缺乏完整的哲學體系,特別是不能夠與時俱進,當春秋戰國時期就想用周朝的方法解決問題,可以說是開歷史的倒車!最後,我們不能忽視人口紅利帶來的內卷化問題,讓四億人剎車、停下、轉彎,這不是政治技巧、政治魄力的問題,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其實中國這片土地一直沒有間斷過改革!只是結構性改革從未真正到來,不論是“王安石變法”、“隆慶改革”、雍正改革,都是逼不得已而為之,辛亥革命是改了政體未變經體,新中國的建立,讓中國真正用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來治理這片土地,雖然前期磨合陣痛強烈,但也為改革開放打下堅實基礎。小步快跑也許是最適合華人的方式,當我們再奔跑五十年,光明應在眼前!
閉關鎖國並不是只有乾隆一個皇帝實行的國策。從明朝開始閉關鎖國就是統治者為了穩固政權而進行的壓迫性統治,不讓任何人與外界交流和做生意。
乾隆為什麼會拒絕馬格爾尼使團的通商;這個問題是個特別有爭議的命題:下面來重點說明一下:
1.乾隆是個非常有頭腦的人,他知道如果開放通商口岸一定會出現太多問題,比如人口外流,國有資產流失,海盜再次興起等等……。1757年,乾隆皇帝頒佈聖旨僅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上諭的頒佈,清朝的對外貿易便鎖定在廣州十三行。位於珠江邊上的中外交易場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係。這裡擁有通往歐洲、拉美、南亞、東洋和大洋洲的環球貿易航線,是清政府閉關政策下唯一倖存的海上絲綢之路。直至鴉片戰爭為止,十三行獨攬中國外貿長達85年,中國對歐洲的貿易維持了100年的貿易順差地位,使全球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
在乾隆年間,中國的GDP佔整個世界的3分之1。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國內所需的東西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然後英國生產的皮料,天文望遠鏡,數學儀器,槍炮彈藥等等,乾隆不允許他們在國內銷售,所以幾乎沒有銷量,也並不影響人們的生活。但是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確實英國最急需的貨物,英國商人沒辦法,把從東印度公司以及北美掠奪過來的白銀,黃金全部流入中國。
所以乾隆不允許他們經商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是這有著缺陷就是他根本不知道英國的發展,所以產生了誤判。估計乾隆到死也不會想到在他死後40年,大清的國門就被打開了。
2.乾隆早就發現了馬格爾尼他們的野心,他知道他們根本就不是隻為了做生意而來,雖然他不知道黑奴貿易這些事情,但是作為一個做了60年皇帝的乾隆來說,看人的眼光絕不是一般常人能比,所以他勒令他們離開中國,但是獎勵了他們非常多的禮品。
3.乾隆是一個極度自負的皇帝,這跟他的出生和登基有關,一直順分順水沒有收到什麼挫折,一直他就覺得他自己是真命天子。來了幾個外華人既不跪,還要在平等的角度做生意,你不是鬧著玩嗎?這是觸動了乾隆的逆鱗。
站在歷史的角度上,乾隆是要承擔責任,但我不覺得那個時候開設通商口岸現在的情況會變得更好,中國主要敗在慈禧太后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