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尾是無奈的,是沈從文為人性寫的最後一首抒
情詩,但就是最後一筆竟也不是堅定有力、充滿希望
的。人們也許不禁對於人類神性層面、對美好事物的
嚮往產生了疑惑。現實還是現實,我們是否終究要屈
從於現實?當初若翠翠選擇了大老,或二老按照常人
的說法,“渡船是活的,不如碾房固定”,而選擇了碾
房,就不會“節外生枝”(大老的死,二老的離去)了呢?
生命具神性,然而生活在人間是否順應現實?現代人
正是處於窘困的境地。沈從文是要寫首抒情詩,卻展
示給了我們現代的困境。
這個人是否回來,將是人類神性一面與非神性一
面(或現實)對峙的結果。而結果將怎樣,留給讀者〔,
我想這似乎“不完美”的結尾卻也恰恰是小說的智慧
之所在‘,它展示了一種“不確定的智慧”,“小說的精
神是複雜的精神,每一部小說都對它的讀者說:‘事情
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簡單。’這是小說的永恆真諦。”
(昆德拉《小說的藝術》)那種“非此即彼”的公式一也許
在辯證法中散發著無窮魅力,然而在小說中卻顯得愚
蠢。命運是無常的,生活是複雜的。作家並未告訴我
們選擇渡船(渡船代表了浪漫卻困窘的生活)是對的口
從此將會有“王子和公主過著幸福的生活”這樣童話
般的結局。而選擇碾房(碾房代表了富足卻庸俗的生
活)就是不對的。生活在人間,由不得我們離天更近
些,還是離地更近些這種有選擇權,有時卻會身不由
己的無奈似乎才是生活中真正的酸苦。
那麼,怎樣才能輕輕落落地堅持住我們本性中的
神性的一面呢?若首先考慮到“人類的感情是否與生
俱來”這個問題,若人類的感情是與環境有關的,現實
社會中,在被沈從文稱之為“神性瓦解的時代”的社會
中,人們更多的是冷酷、自私、貪婪等非神性的一面。
而與“觸目青山綠水”的茶桐人民的淳樸、善良兩相比
較,作家給我們的答案是貼近自然,人們多飽含人類
純粹的感情。既然現代人處於兩難困境,那麼返樸歸
真、迴歸自然是否是作家給我們的暗示呢?
結尾是無奈的,是沈從文為人性寫的最後一首抒
情詩,但就是最後一筆竟也不是堅定有力、充滿希望
的。人們也許不禁對於人類神性層面、對美好事物的
嚮往產生了疑惑。現實還是現實,我們是否終究要屈
從於現實?當初若翠翠選擇了大老,或二老按照常人
的說法,“渡船是活的,不如碾房固定”,而選擇了碾
房,就不會“節外生枝”(大老的死,二老的離去)了呢?
生命具神性,然而生活在人間是否順應現實?現代人
正是處於窘困的境地。沈從文是要寫首抒情詩,卻展
示給了我們現代的困境。
這個人是否回來,將是人類神性一面與非神性一
面(或現實)對峙的結果。而結果將怎樣,留給讀者〔,
我想這似乎“不完美”的結尾卻也恰恰是小說的智慧
之所在‘,它展示了一種“不確定的智慧”,“小說的精
神是複雜的精神,每一部小說都對它的讀者說:‘事情
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簡單。’這是小說的永恆真諦。”
(昆德拉《小說的藝術》)那種“非此即彼”的公式一也許
在辯證法中散發著無窮魅力,然而在小說中卻顯得愚
蠢。命運是無常的,生活是複雜的。作家並未告訴我
們選擇渡船(渡船代表了浪漫卻困窘的生活)是對的口
從此將會有“王子和公主過著幸福的生活”這樣童話
般的結局。而選擇碾房(碾房代表了富足卻庸俗的生
活)就是不對的。生活在人間,由不得我們離天更近
些,還是離地更近些這種有選擇權,有時卻會身不由
己的無奈似乎才是生活中真正的酸苦。
那麼,怎樣才能輕輕落落地堅持住我們本性中的
神性的一面呢?若首先考慮到“人類的感情是否與生
俱來”這個問題,若人類的感情是與環境有關的,現實
社會中,在被沈從文稱之為“神性瓦解的時代”的社會
中,人們更多的是冷酷、自私、貪婪等非神性的一面。
而與“觸目青山綠水”的茶桐人民的淳樸、善良兩相比
較,作家給我們的答案是貼近自然,人們多飽含人類
純粹的感情。既然現代人處於兩難困境,那麼返樸歸
真、迴歸自然是否是作家給我們的暗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