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元維
-
2 # 任我躺
是電子雲。
舉個例子說明:看下圖中黃色的串珠座墊,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成像過程就像一個人閉上眼睛,用一根手指在串珠座墊上掃一遍,然後在腦子裡把每個珠子的位置畫出來,得到右邊的影象。每個珠子相當於一個原子,手指相當於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探針,人用手指尖的觸覺探知珠子的位置,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探針探知原子的位置,當探針的原子跟樣品的原子靠近,電子雲重疊時,就會發生電子的隧穿效應,探針就會探測到電訊號,就知道這個地方有一個原子。顯微鏡影象上的不同亮度代表的是探針探測到的隧穿效應強度,隧穿效應強的地方有樣品原子的電子雲。
-
3 # 彭曉韜
目前最好的顯微鏡能看到的也只是原子外層電子高速圍繞原子核運動很多圈的合併影象。甚至只是電子和原子核產生的變化電磁場而已。
今天剛上傳的重大發現:溫度只與物體熱輻射強度峰值對應的頻率相關,而與分子的熱運動速度、動量和動能無關。這與傳統的解釋完全不同。同時,此結果從普朗克黑體輻射公式中推匯出來的。理論有很嚴謹。實踐上也可以很好的解釋:多數物質相變時的溫度不變但會大量吸收或釋放熱量;同溫的金屬與非金屬的體感溫度差別明顯。有興趣者可詳細審閱下文:
我是民間科學哲學土匪,謝謝邀請。據說,目前即使用倍數最高的現代電子顯微鏡,也無法看清原子的真實影像。電子掃描後的成像處理結果,都是模糊的。究竟是什麼?是400多種粒子?還是500多種粒子?已經不重要了。我認為,當代物理學對於宏觀宇宙和微觀原子的研究方法不對,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不但耗資巨大,研究成果幾乎等於零。因為不論是微觀原子,還是宏觀宇宙,都是一個永遠也研究不完的課題,最終答案是不會有的。從數學意義講,一個宏觀宇宙和一個微觀原子是沒有區別的。就是1+1,兩個相等的1。在幾何學上,要麼就是三角形,要麼就是四方形。這兩個原始圖形缺一不可。這就是科學中的原子和宇宙。在自然界,宇宙與原子是無限的,也是未知的。而數學中的規律性卻是有限的,也是已知的。科學的任務,就是把已知的數學規律,帶入未知的自然中,從而使未知的自然,受已知數學規律的控制。研究事實表明,自然界任何物質運動,都不是從某一個起點開始,最終到達某一個終點而結束。然而在科學中,任何物質運動,都必須從某一個起點開始,最終到達某一個終點而結束。這就是整數與自然數的區別。整數,奇異的整數,必是科學發現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