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貝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耳聾電子助聽器。
1890年,奧地利科學家FerdinantAlt製備出了第一代電子管助聽器。
1904年,丹麥人HansDemant與美華人ResseHutchison共同投資批次生產助聽器。
到二十世紀40年代,已經有氣導和骨導兩種型別的助聽器了。
1920年,熱離子真空管(熱陰極電子管)問世不久,就出現了真空管助聽器。隨著真空管技術的不斷髮展,助聽器體積逐漸變小,實現了主機和電池的分離。
1921年,英國生產了第一臺商業性電子管助聽器。由於電子管需要兩個電源供電(一是加熱電子管中的燈絲,使之發放電子;二是驅動電子透過電柵到達陽極),因此這種助聽器體積大而笨重,雖然增益和清晰度較好,但幾乎無法攜帶。隨著時間的推移,汞電池代替了鋅電池,使電池的體積顯著減小,電池與助聽器終於可以合為一體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出現瞭如印刷電路和陶瓷電容等新技術材料,使得一體式助聽器的體積顯著縮小,這樣,助聽器就可以隨身攜帶了。逐漸地,助聽器也採用了削峰(peakclipping,PC)和壓縮(automaticgaincontrol,AGC)等技術。
1943年,開始研製整合式助聽器,將電源、傳聲器和放大器裝在一個小盒子內,為現代盒式助聽器的雛形。同年,丹麥建立了兩家工廠批次生產助聽器,一家是Oticon,一家是Danavox。助聽器的體積也越來越小,最後,競能象香菸盒一樣大,攜帶已非常方便
1896年,貝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耳聾電子助聽器。
1890年,奧地利科學家FerdinantAlt製備出了第一代電子管助聽器。
1904年,丹麥人HansDemant與美華人ResseHutchison共同投資批次生產助聽器。
到二十世紀40年代,已經有氣導和骨導兩種型別的助聽器了。
1920年,熱離子真空管(熱陰極電子管)問世不久,就出現了真空管助聽器。隨著真空管技術的不斷髮展,助聽器體積逐漸變小,實現了主機和電池的分離。
1921年,英國生產了第一臺商業性電子管助聽器。由於電子管需要兩個電源供電(一是加熱電子管中的燈絲,使之發放電子;二是驅動電子透過電柵到達陽極),因此這種助聽器體積大而笨重,雖然增益和清晰度較好,但幾乎無法攜帶。隨著時間的推移,汞電池代替了鋅電池,使電池的體積顯著減小,電池與助聽器終於可以合為一體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出現瞭如印刷電路和陶瓷電容等新技術材料,使得一體式助聽器的體積顯著縮小,這樣,助聽器就可以隨身攜帶了。逐漸地,助聽器也採用了削峰(peakclipping,PC)和壓縮(automaticgaincontrol,AGC)等技術。
1943年,開始研製整合式助聽器,將電源、傳聲器和放大器裝在一個小盒子內,為現代盒式助聽器的雛形。同年,丹麥建立了兩家工廠批次生產助聽器,一家是Oticon,一家是Danavox。助聽器的體積也越來越小,最後,競能象香菸盒一樣大,攜帶已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