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瀾碼頭
-
2 # 平臺GZ
確是人間美味,此物只因天上有,卻道緣何下凡塵!
‘知了’,山東地區廣泛食用,我們老家叫‘唬家了’,濰坊地區叫‘結了鬼’,濟南地區叫‘少仙油子’,其他地區有叫‘知了猴’的。通常:夏季傍晚,爬出地面,尋找樹木牆壁等高處,吹著晚風,與蝴蝶一樣脫皮,嬌嫩柔軟的肌膚成淺黃色,遠處望去像極了樹木的花朵。皮叫‘嬋蛻’,是味中藥,屬陰。天亮後,接受日光沐浴,逐漸變黑硬化,嗚哇大叫的是公子,母的不叫。
小時候,大雨過候,小朋友三五成群,跑到小樹林,盯著地面找豆粒般大的小孔,摳開便是個‘知了猴’,到了黃昏,便拿上手電筒,尋找爬上樹幹的,夜深了,便能找到樹枝上的花朵。開啟強燈,搖晃樹木,成年‘知了’飛了下來,便於捕捉。白天時候,拿一長竹竿,和稀麵筋在竿頭,抬頭仔細查詢樹枝上的‘乘涼客’,小心翼翼放在‘知了’背後,它一飛,便沾在了竿上。拿一大頭針,把它們全部穿在一條線上,掛在小孩脖子上,遠遠望去像沙和尚的大珠串。
那時候老百姓認為是害蟲,又好吃,所以天羅地網,起早貪黑的捕食,沒蛻皮前營養價值最高,剛蛻皮的最好吃,完全體最次之。此物一生只以樹汁為食,很是乾淨,是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一度捉到成了養殖產業,人比‘知了’多了。
-
3 # 撒嬌男孩王德英
經過油炸的知了散發出迷人的焦香氣,咬下一口外皮酥酥脆脆,裡面卻是軟軟嫩嫩的口感,再加上這不羈的外形,讓人很難想象這兩種口感是出自同一道菜,我彷彿回到了小時候的夏天,無拘無束的奔跑玩耍,想到這裡我的眼角不禁留下了溼潤的淚水…
這個是童年少年時期的美好記憶。夏夜,小樹林,持手電筒,三五人結伴,順著燈光尋覓,樂趣與收穫常常滿滿。我們這兒管褪殼前的知了叫“泥牛”,是不是很形象?它從土裡爬出來,裹挾著泥土,慢慢爬向草從枝頭。
起初不願以此果腹,如此呆萌把玩多好?但聽聞這是一種害蟲後,決定要除之以後“膾”,從嘗試第一口開始便不能忘卻,從此堅定除害行動,童年少年的夏夜便樂趣多多了。
禁不住感慨樂趣後,迴歸吃法正題。首先,將泥牛放置到盆中清理,用淡鹽水清洗,料包鹽水浸泡,這樣的做法一促其吐砂,二浸出味道。天明早起,再次清洗,控水,支油鍋,炸泥牛,金黃盛盤,分享美味,唇齒留香,心底留夢,晚間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