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脫繁至簡

    【是的,東晉的法顯和唐朝的玄奘去的都是天竺】

    天竺即為古代中國以及其它東亞國家對當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陸國家的統稱。天竺作為佛教發源地,此二人前往天竺皆是為了取得真經。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經,首創根據 Indu 讀音正名為“印度”,“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稱身篤,身毒,賢豆,天竺等。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中國海外求法第一人——法顯

    東晉法顯,俗姓龔,生於平陽郡武陽(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人。幼年時,三個兄弟先後夭折,父母惟恐法顯也遭遇不測,在三歲時就讓他剃度為沙彌,但仍住在家中。後因患病將死,才將他送往仙堂寺。病癒之後,法顯就不再返回俗家,再晨中暮鼓飢接受佛教教化。

    公元357年,二十歲的法顯接受具足戒成為比丘僧人,在青燈古佛下受到佛教薰陶,嚴謹遵守戒律,過午不食,而今位於襄垣縣的法顯石洞記錄了法顯在這一方寸之地裡三十個夏季,三分之一的人生,這種自律到嚴苛的修行方法也將法顯從一位身體羸弱的僧人練就成為一位生命力旺盛的偉大旅行家。

    然心中堅定的信仰使年近五旬的法顯為悟得禪機毅然前往佛教中心——長安,於五重寺求佛。由於孜孜不倦的好學精神使法顯從一位莫莫無聞的普通比丘成為當時赫赫有名的高僧。但慨嘆律藏殘缺,無系統完整的僧規戒律規範僧徒行為,六十餘歲的花甲老人憑藉著信仰的支撐與慧景、道整等十位僧人於公元399年踏上為時十二年的漫漫西行之路。

    此行一路艱險,穿越瀚海沙漠,歷經萬仞雪山(帕米爾高原)

    然而法顯面對峽谷峭壁毅然前行,只為心中那份度得真經的大任。我們無法想象這位花甲老人是憑著怎樣的毅力和信念艱難跋涉置生死於度外、西行不悔,在而今精神信念匱乏的時代,何以不為此舉震撼?公元402年在經過為時三年的跋涉之後終於踏在了魂牽夢縈的佛國——天竺。

    法顯西行雖隨眾十人,然而只有法顯一人憑藉著蒼老之軀將六十餘卷經文抄錄完畢帶著繁重的律經於駭浪滔天的大洋上駛向歸途。

    義熙九年,法顯到京都建康,在道場寺與佛馱跋陀羅從事翻譯,前後譯出《摩訶僧只律》四十卷、《僧只比丘戒本》一卷、《僧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經》六卷、《雜藏經》、《雜阿毘曇心論》等,共計百萬餘言,使國內佛教儀軌整頓,繁榮昌盛。

    受法顯影響,後世西行求經之人絡繹不絕。二百三十餘年後,唐朝高僧玄奘也追尋這位先驅踏上漫漫西行之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銀杏樹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