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ero641

    首先是語言。連續幾個世紀的殖民擴張,英國把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土地變成了自己的附屬領土,英語也伴隨著英國強大的軍事、政治勢力,成為了一種通用的國際語言。 二十世紀末,全世界已經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能講流利的英語或能熟練使用英語,世界五大洲均有講英語的國家和人民。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有十餘個,包括美、加、英,澳、南非和加勒比國家;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超過七十個。 語言文字交流的障礙打通之後,世界性的交流從此開始了。當軍事霸權退出國際交流的領域,經濟網際網路在二十世紀再次鞏固了英語的全球性支配地位。由於英語國家如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技術開發,英語成了網際網路上的通用語言和使用最頻繁的語言,網際網路上儲存的資訊中有80%是英文資訊。任何人想要從網際網路上獲取豐富和大量的資訊,懂英語是個基本條件。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印歐語系字母的表達傳遞著邏輯觀念,而東方的方塊字來源於對物體具體形象的描述和想象。不同語言文字系統的後面,往往隱含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英語的全球化運用,對於傳播以英美國家為主要代表的西方生活、價值觀念,作用不可小覷。 第二是西方的宗教。傳播文化和價值觀念,傳教士通常都走在殖民主義者的前面。根據記載,最早進入中國境內的都是一些傳教士,然後才是商人和軍隊。翻開中國歷史,唐代已有天主教士將聖經帶到中土,明末清初如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傳教士,由於本土化成功,甚至得到官方的承認,位居欽天監等高職。他們把西方精妙的製作技術、天文曆法、數學、地理等知識以及繪畫音樂等藝術介紹給中國,也帶來了理性客觀的思維方式和迥然相異的視角,影響著中國包括帝王在內的上層統治階層。 東西方宗教的差異導致不同的哲學理念、與自然的關係,也將社會導往不同的發展方向:東方追求肉身解脫、精神永恆,講究天人合一;而西方注重現世的救贖,對宇宙和人生都有更加精微現實的探索。西方宗教的現世精神迎合了現代化之後的人們對“它世界”的探求,更符合人們對於自然的想象。 第三,是西方的政治體系與法律體系。西方的法律文化在早期是藉著殖民擴張向外傳播的。他們在殖民地推廣引用本國的法律制度作為殖民地的根本法和一般法律,對當地原有的法律和司法制度只做有選擇的保留,以使其具有某種連續性。法國殖民者甚至主張完全同化當地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裡脊肉絲怎麼醃製?怎樣保證嫩滑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