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卓木鳥調研

    可以明確的說:幾乎沒有影響!

    沒有影響的原因:外匯儲備增加就意味著央行又花錢買個人或企業手裡的外匯了(根據中國結售匯的規定,這個購買過程央行是被動的),感覺上,相應的央行放出來的流動性就增加了,其實央行可用的貨幣政策工具非常多,央行才不會讓自己的貨幣政策被結售匯政策綁架那,他可以透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中國銀行業的存準率差不多全球最高了,很大的因素就是因為我們的外儲太多)、減少逆回購等方式對沖掉。

    至於為什麼說“幾乎”沒有影響,那是因為個人或企業結售匯換的人民幣流動性非常強,屬於高能貨幣,對總體流動性的影響比較明顯,而這些對沖策略只能大體上一個對沖,在對M2總體影響量上是不會完全對沖掉的,所以外儲的增加多少都會有間接放水的效果!

  • 2 # 馨月說財經

    中國採用的是強制性結匯制度,外匯儲備的增加有時是境外投資增加等因素形成的,會對物價造成一定的影響。

    強制結售匯制度是指,除了國家規定的外匯賬戶可以保留以外,企業和個人必須將多餘的外匯賣給外匯指定銀行,外匯指定銀行必須把高於國家外匯管理局頭寸的外匯在銀行間市場賣出。在這套制度裡,央行是銀行間市場最大的接盤者,從而形成國家的外匯儲備。

    由於強制性結匯制度的存在,當外資以美元等外匯形式進入中國投資時,央行就會發行相應的人民幣來對沖這些外匯,這時市場的流動性就會增加,如果海外投資或者熱錢大量跨境湧入,央行的外匯儲備就會快速增長,社會流動性就會不斷提高,一般會形成輸入型通脹現象。

    2008次貸危機之後,美國三次QE釋放了四萬億美元,再加上歐盟、日本央行等也採用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過剩,這時美元等國際貨幣就大量湧入中國投資或投機,造成中國外匯儲備快速上漲,國內也隨之通脹快速上行。這時國內央行主要透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手段,透過控制銀行的貨幣乘數等,來調控市場流動性,並控制通脹。但是外匯儲備的合理增長,一般對物價的影響不大。

    另外,外匯儲備增長與出口創匯有關,外匯儲備若增長較快一般說明出口情況較好,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出口增長較快利於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就會提高居民就業率與收入增長,消費就會提高,消費提高也會帶動物價上行,若物價的溫和上行則利於經濟中長期增長,若通脹嚴重國家可以透過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等來調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野外燒烤材料清單全攻略,戶外燒烤食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