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河獨白
-
2 # 臺美大小事
“臺灣”一詞最早見於官方文獻的是明崇禎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從清初建府時一直沿用至今。然而“臺灣”這一名稱由何而來﹖它的含義又是什麼﹖學術界仍持不同看法﹐尚難定論,不過目前比較主流的說法有三種:
第一種說法:1624年荷蘭人來到臺灣,在今天台南市安平附近(當時屬-鯤鯓島),建立市集,並開始築炮壘城堡,城堡的樣子像座高「臺」又臨海灣,可以停泊船隻,所以叫做「臺灣」。
第二種說法:清末日據初期的臺灣人連橫寫了一本《臺灣通史》,書裡認為:“或曰臺灣原名『埋冤』,為漳泉人所說。明代漳泉人入臺者,每為天氣所虐,故以『埋冤』名之。志慘也。以後以埋冤為不詳,乃改今名。”大意就是最開始臺灣是叫“埋冤”,但是這個讀音不吉利,且臺語音近似“臺灣”,所以改以較文雅的“臺灣”稱呼。
第三種說法:在荷蘭人入侵臺灣之前,臺南的安平地區存在著一個稱為“臺窩灣族”的土著部落。“臺灣”一名的由來正來源於這個土著“臺窩灣族”。根據調查史書確認臺南城的大灣莊為臺窩灣族原住地。“大灣”即“臺窩灣”的同音異字。荷蘭文獻中也對安平一帶有時寫成Tayovoan(臺窩灣)﹐有時寫成Tyovon(梯窩灣)﹑Teijoan(大員)﹑Toyouan (臺員)等。
綜合上述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看似合理,但其實荷蘭人完全不懂漢語,根本無法想出“臺”和“灣”的漢字,他們來到臺灣後對於最初將在臺南安平地區建立的安平古堡稱作“熱浪地牙”(zealandia),是德語裡「海國之鄉」的意思。
第二種說法裡,「埋冤」一詞其實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且有明確官方記載,而大量移民形成「埋冤」之地的時間卻是在清朝時期,所以從時間上來推斷此種說法並不正確。
而第三種說法,經過各種史料的記載,很多學者認為“臺灣”名字由來應該跟原住民「臺窩灣」支族有關的說法最合理,也最可信。畢竟看了中荷兩國的兩種不同民族語言對該地稱呼基本一致的記載﹐有力地證明了關於臺灣名稱最早來源的出處﹐即與臺灣安平一帶土著臺窩族名稱有關。
回覆列表
臺灣別名福爾摩沙,在明代之前曾經叫過瀛洲,夷州,流求等,明萬曆年間開始叫臺灣,清朝時設的有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臺灣兩個字是根據臺灣原住民西拉雅族“臺窩灣”音義而來。意為濱海之地。福爾摩沙則是葡萄牙語,意為“美麗之島”。
由此可見,臺灣自古就是我中華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