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恍兮惚兮5

    詩詞行文力求精煉,明明一個字就可以表明了,還需要多添一個字?

    一般來說,“葉”字在我們下意識中會認為是樹葉,所以略去“樹”字,再加上修飾成分,可以使內容更豐富。

    “不知細葉誰裁出”。

    此句 改成,“不知樹葉誰裁出”,

    就沒有味道了。

    而且,“樹葉”這一詞太寬泛了,與其採用“樹葉”,更不如精準一些,用“梧葉”、“松葉”,如“階前梧葉已秋聲”。

    此外,

    我們還可以聯絡上下文和語意作推斷。

    “世間花葉不相倫”,

    這一句,只要看標題《贈荷花》就知道,其是荷葉。

    “高樹多悲風”,

    這一句,仔細想想,就大致知道是說:在高處的樹葉容易發出悲哀的風聲。

    “樹葉”一詞實在是贅餘。

    最後,有時候需要表現樹葉的乾枯凋零屬性時,則用“木葉”,比如“洞庭波兮木葉下”,更節縮一點,則是“無邊落木蕭蕭下”。

  • 2 # 澤中朽木

    很簡單,一個字:贅。古人詩詞歌賦,用字精煉,力求一字千金,如“一葉落知天下秋”,如果變成”樹葉一落天下秋”,韻味兒沒了。

  • 3 # 青龍潭水二少爺

    謝邀!其實樹葉在古詩中經常被“木葉”或單獨用一個“葉”字來代替。而“木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屈原的詩句裡:“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 《九歌》 ) 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後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裡得到了啟發。

    之所以這樣用,首先是因為詩詞講究用字的洗練,而“木葉”雖然也是兩個字,但它傳達出的蕭瑟滄桑的意境是“樹葉”無法取代的,甚至大詩人杜甫寧願捨去“葉”字,而用“落木”來取代“樹葉”也是為了達到這樣一種意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所以,單純的“樹葉”,並不能更好的承載詩人所要抒發的情感,故而用的就很少了!

  • 4 # 聖人故里話古今

    樹葉我們平時說話時用可以,但詩講求精練,除了特指“梧葉”“蓮葉”等外,所有詩中的“葉”字我們一看便知是指樹葉,加上一定的俢飾詞,如“落葉”“紅葉”“霜葉”……詩便顯的更有韻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二叔)最後寶珠和誰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