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里創作平臺

    回答如下:

    心生歡喜:從內心自然而然表現出的愉悅之情。

    歡喜,佛教術語,梵語pramudita,巴利語 pamudita。音譯波牟提陀。即接於順情之境而感身心喜悅;亦特指眾生聽聞佛陀說法或諸佛名號,而心生歡悅,乃至信受奉行。中阿含卷六教化病經(大一·四六○中):‘世尊為我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 於修行之歷程,有各種不同層次之歡喜。

    歡喜心:南懷瑾在《於心念清淨中起歡喜心,親近善知識》寫到,“你縱然好像是起了歡喜心,只是凡夫的歡喜心,是親近不了善知識的。在心境中有充滿法喜的歡喜心境界,才可以隨時隨地接觸善知識、親近聖賢。很多同學修法、拜佛修持很久,好像諸佛菩薩都沒有感應。”

    歡喜心便可以理解為“充滿法喜的歡喜心境界”,就是知道自己這樣做有什麼意義,所以做的時候內心非常歡喜。好比農人春種,看著小苗茁壯成長,心裡就充滿了希望,很快樂、很有幹勁。如果日常生活、工作中,一舉一動都遵循佛法,自己知道自己這樣做是對的,是善業,心裡自然就會歡喜而安定。

    大乘教裡有云:常生歡喜心。“歡喜者,適悅在心,寂滅為樂也。”這個“歡喜”是個形容詞,不是一般理解當中的歡喜,這種歡喜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是真心裡面的,本來具有的大德,大善。

    擴充套件資料:

    歡喜心:梵語pramudita,巴利語pamudita。音譯波牟提陀。即接於順情之境而感身心喜悅;亦特指眾生聽聞佛陀說法或諸佛名號,而心生歡悅,乃至信受奉行。

    中阿含卷六教化病經(大一·四六○中):‘世尊為我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 於修行之歷程,有各種不同層次之歡喜。其中,修證至初地之果位,乃真正之歡喜,故初地菩薩稱為歡喜地菩薩。但初地以前之凡夫,亦能經由聽聞佛法,或感念佛菩薩稀有之功德,而生起歡喜之心;此誠為信受之結果,可謂珍貴之宗教體驗。

    據天親之十地經論卷二載,歡喜地菩薩之歡喜,乃指‘心喜、體喜、根喜’,其歡喜有九種:

    (一)敬信歡喜

    (二)愛念歡喜

    (三)慶悅歡喜

    (四)調柔歡喜

    (五)踴躍歡喜

    (六)堪受歡喜

    (七)不壞他意歡喜

    (八)不惱眾生歡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道德經》裡這句話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