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點很多的增程式電動汽車並不是不受待見,只是乘用汽車還沒有到轉型的時機。
說明一點:純粹的REEV增程式汽車在乘用車領域還沒有一線品牌的量產車,但有增程式駕駛功能的插電式混動汽車並不少。
比亞迪王朝系列在升級到第三代平臺後都可以實現REEV,說白了只是增加了一臺25kw的BSG發電啟動一體機。沒有這臺電機之前這些車只能透過驅動電機原地發電,加入BSG後由發動機帶動獨立發電電機實現在行駛中發電,這不就是REEV嗎?
不過現有的插電式混動汽車使用的BSG電機功率都比較小,平均只能滿足60km/h以下的中低速使用,包括主要為增程式駕駛EDU架構的榮威MG,以及傳祺系列SUV也基本都是這種狀態,那麼為什麼不升級REEV呢?
原因無非是推翻現有平臺、研發全新平臺的成本過高且短期沒有意義。
增程式電動汽車不需要變速箱,發動機也不需要高級別大排量的直噴或混噴機,理論上發動機可以降級加上變速箱的成本似乎是很划算的,但是驅動系統的巨大變化不是簡單的增增減減就可以實現,平臺需要全新設計。
PHEV混動可以實現強勁的效能有發動機的加分,轉型到REEV後想要保留同樣的效能則要加大電機的功率,電機的製造成本並不比一般的內燃機更低;而且取消發動機驅動後,電機不僅要增加功率、多數車型還需要增加驅動電機,製造成本基本拉平。
其次電機有恆扭矩特點其動力曲線與內燃機完全不同,增加電機或改變電機功率及佈局後底盤結構、材質剛度都要同步升級,懸架系統的調教也要推翻重做,這些成本對於車企而言是巨大的。
所以在初期沒有儲備REEV混動系統平臺的車企,想要從PHEV轉型到REEV且能不降低品質,其投入一定會非常大;但目前PHEV一線品牌仍是供不應求的狀態,願意為效能購車不追求極低油耗的消費群體還有很大的體量,在沒有消化完或者強制要求轉型之前,對於這些車企沒有必要再增加一種新的選擇,否則這些車在還沒有收回研發成本之前就會被放棄了。
不過增程式電動車也並不是不受待見,在商用車領域已經如火如荼,只是這些車針對性很強往往不被關注。待到在商用車領域因增程式體現出明顯優勢且形成巨大影響力後,消費者心態隨之改變乘用混動汽車的型別也才會改變,目前還不是時機。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優點很多的增程式電動汽車並不是不受待見,只是乘用汽車還沒有到轉型的時機。
說明一點:純粹的REEV增程式汽車在乘用車領域還沒有一線品牌的量產車,但有增程式駕駛功能的插電式混動汽車並不少。
比亞迪王朝系列在升級到第三代平臺後都可以實現REEV,說白了只是增加了一臺25kw的BSG發電啟動一體機。沒有這臺電機之前這些車只能透過驅動電機原地發電,加入BSG後由發動機帶動獨立發電電機實現在行駛中發電,這不就是REEV嗎?
不過現有的插電式混動汽車使用的BSG電機功率都比較小,平均只能滿足60km/h以下的中低速使用,包括主要為增程式駕駛EDU架構的榮威MG,以及傳祺系列SUV也基本都是這種狀態,那麼為什麼不升級REEV呢?
原因無非是推翻現有平臺、研發全新平臺的成本過高且短期沒有意義。
增程式電動汽車不需要變速箱,發動機也不需要高級別大排量的直噴或混噴機,理論上發動機可以降級加上變速箱的成本似乎是很划算的,但是驅動系統的巨大變化不是簡單的增增減減就可以實現,平臺需要全新設計。
PHEV混動可以實現強勁的效能有發動機的加分,轉型到REEV後想要保留同樣的效能則要加大電機的功率,電機的製造成本並不比一般的內燃機更低;而且取消發動機驅動後,電機不僅要增加功率、多數車型還需要增加驅動電機,製造成本基本拉平。
其次電機有恆扭矩特點其動力曲線與內燃機完全不同,增加電機或改變電機功率及佈局後底盤結構、材質剛度都要同步升級,懸架系統的調教也要推翻重做,這些成本對於車企而言是巨大的。
所以在初期沒有儲備REEV混動系統平臺的車企,想要從PHEV轉型到REEV且能不降低品質,其投入一定會非常大;但目前PHEV一線品牌仍是供不應求的狀態,願意為效能購車不追求極低油耗的消費群體還有很大的體量,在沒有消化完或者強制要求轉型之前,對於這些車企沒有必要再增加一種新的選擇,否則這些車在還沒有收回研發成本之前就會被放棄了。
不過增程式電動車也並不是不受待見,在商用車領域已經如火如荼,只是這些車針對性很強往往不被關注。待到在商用車領域因增程式體現出明顯優勢且形成巨大影響力後,消費者心態隨之改變乘用混動汽車的型別也才會改變,目前還不是時機。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