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太陽知識局

    前言

    學校的原型:據考古學家考古發現,至少在距今8000多年的時候,我們中國已經出現了文字,雖然我們中國古代有著倉頡造字的傳說,但是,創造文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由一個人完成,所以,倉頡可能是一位整理者。既然發明了文字,古人們就會進行集中教授,所以在古時候集中教授文字的場所即為學校的原型

    科舉制:在科舉制產生之前,我們在秦朝時期採取的是軍功爵制,漢朝時期採取的是察舉制和徵辟制,魏朝時期採取的是九品中正制,而科舉制度產生於隋文帝開皇七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前後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為中國的封建制度不斷選取人才

    唐朝的學校的具體情況

    唐朝的學校分為京師學和州縣學

    京師學隸屬於國子監,主要收的學生來源於官宦家庭,京師學包括六種學校,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老師為博士和助教,學生稱作生徒。在這6種學校中,最重要的學校為國子學和太學。這兩種學校收的生徒來自三品以上的官員家庭,只收300人,至於太學則收五品以上的官員的子孫,剩餘的四種學校則會兼收六,七,八,九品官宦家庭的子孫和一些庶民子弟,人數達到上千人

    唐朝的地方有州縣兩級,在州級的地方設定的學校稱為州學,在縣級的地方設定的學校稱之為縣學,但是由於地方經濟的原因,往往招生的規模都十分有限,大多數的生徒都來自富人家庭,但是,在唐太宗時期,他大力發展教育,興建了很多學校和學舍以讓更多的人可以讀書,甚至周邊的國家都會派遣子弟進行學習

    學校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尤其是以“孝經”和“論語”為主

    唐朝的科舉

    唐朝的科舉繼承了隋朝的科舉並不斷地完善

    唐朝的科舉的分為制舉和常舉,制舉的名目十分的繁多,有賢良方正科,直言極諫科,時務策等等,常舉指的是須先透過禮部的測試,後面再經過吏部測試,這常舉的名目為身,言,書

    特殊途徑

    唐代除了科舉制可以讓人當官之外,還有兩項制度,即“門蔭”和“流外入流”。“門蔭”即憑藉自己的長輩在朝廷中為官,自己也可以當官。“流外入流”指的是,在九品之外的一些胥吏,他們如果透過考驗,就可以晉級到九品之中,成為一名官員,在唐初的時候,由這兩項成為官員的人數遠超科舉制度成為官員的人數,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科舉制度慢慢成為主要的渠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學生學習壓力大,是教育體制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