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主要是家人的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壓力。一是早期(個人認為大概是出生到糾正6個月)的餵養問題,這個會影響早產兒前期的體重身高頭圍的追趕發育。這個餵養同足月兒不一樣,要少吃多餐,定時定量,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早產兒攝入更多的能量,同時又不增加腸胃負擔。特別是純奶粉餵養的早產兒,遇到猛漲期,寶寶一餐沒吃飽,但是量到了,就堅決不能再喂。原因是孩子太小,過量餵養容易導致壞死性結腸炎,或者吐奶影響噴門發育,或者腸脹氣或腸絞痛。這個時候就是考驗父母的時候了。
我記得寶寶出院回家不久有段時間遇到猛漲期,半夜寶寶覺得沒吃飽不願睡,放在床上就哭,抱著不動就哭,我又不能多喂,我就只能抱著他在客廳裡從半夜一點走到半夜三點。等到三點再喂,還是不飽不睡,又只能從三點走到五點,五點再喂,然後量剛好,最後寶寶才睡。我也才能躺床上。不要問我孩子他爹怎麼不幫忙,我家是雙胞胎,孩子他爹晚上要照顧另一個。
二是出院後的各種複查隨診。早產兒是高危兒,後期生長髮育存在各種隱患。複查隨診就是在追蹤這些隱患。比如說我家大寶出院時心臟動脈導管未閉,兩寶出院前核磁共振顯示早產兒腦表現等。這些如果說複查後有異常,都對家庭是個巨大的考驗。
三是追趕發育,早期干預。正常足月兒可能不做撫觸,不做被動操,問題也不大,畢竟出母胎的時候出廠設定都已設定完全。早產兒不一樣,還沒發育完全就出生,因此撫觸、被動操,甚至各種專業干預手法都得用上,長期堅持,讓大腦的代償性發揮最大作用,以促進早產兒機體和神經發育,引導他們的認知發育。
早產兒的護理和干預要比正常足月兒付出更多精力。如果覺得艱辛,我想大概就是這些。
而且醫療資源分佈不均,很多偏遠地區的早產兒父母根本接觸不到這些,甚至可能也沒有精力去做這些,最後的結果呢?
畢竟早產兒不做早期干預,很多人的發育商是要落後於同齡人的,這還僅僅只是說落後,起碼這些人還能獨立生活。還存在一部分早產兒腦癱,肌張力異常等問題,沒有早期干預,最後無法擁有一定的生活質量。
如今兩寶已經16個月,慶幸各項複查都正常,慶幸我們發現了問題都及時諮詢了醫生並進行了干預,干預的結果也不錯。如今心頭的石頭可以放下一半了。畢竟我們離足月兒還是有差距,爭取在兩週歲前能趕上。
我覺得主要是家人的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壓力。一是早期(個人認為大概是出生到糾正6個月)的餵養問題,這個會影響早產兒前期的體重身高頭圍的追趕發育。這個餵養同足月兒不一樣,要少吃多餐,定時定量,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早產兒攝入更多的能量,同時又不增加腸胃負擔。特別是純奶粉餵養的早產兒,遇到猛漲期,寶寶一餐沒吃飽,但是量到了,就堅決不能再喂。原因是孩子太小,過量餵養容易導致壞死性結腸炎,或者吐奶影響噴門發育,或者腸脹氣或腸絞痛。這個時候就是考驗父母的時候了。
我記得寶寶出院回家不久有段時間遇到猛漲期,半夜寶寶覺得沒吃飽不願睡,放在床上就哭,抱著不動就哭,我又不能多喂,我就只能抱著他在客廳裡從半夜一點走到半夜三點。等到三點再喂,還是不飽不睡,又只能從三點走到五點,五點再喂,然後量剛好,最後寶寶才睡。我也才能躺床上。不要問我孩子他爹怎麼不幫忙,我家是雙胞胎,孩子他爹晚上要照顧另一個。
二是出院後的各種複查隨診。早產兒是高危兒,後期生長髮育存在各種隱患。複查隨診就是在追蹤這些隱患。比如說我家大寶出院時心臟動脈導管未閉,兩寶出院前核磁共振顯示早產兒腦表現等。這些如果說複查後有異常,都對家庭是個巨大的考驗。
三是追趕發育,早期干預。正常足月兒可能不做撫觸,不做被動操,問題也不大,畢竟出母胎的時候出廠設定都已設定完全。早產兒不一樣,還沒發育完全就出生,因此撫觸、被動操,甚至各種專業干預手法都得用上,長期堅持,讓大腦的代償性發揮最大作用,以促進早產兒機體和神經發育,引導他們的認知發育。
早產兒的護理和干預要比正常足月兒付出更多精力。如果覺得艱辛,我想大概就是這些。
而且醫療資源分佈不均,很多偏遠地區的早產兒父母根本接觸不到這些,甚至可能也沒有精力去做這些,最後的結果呢?
畢竟早產兒不做早期干預,很多人的發育商是要落後於同齡人的,這還僅僅只是說落後,起碼這些人還能獨立生活。還存在一部分早產兒腦癱,肌張力異常等問題,沒有早期干預,最後無法擁有一定的生活質量。
如今兩寶已經16個月,慶幸各項複查都正常,慶幸我們發現了問題都及時諮詢了醫生並進行了干預,干預的結果也不錯。如今心頭的石頭可以放下一半了。畢竟我們離足月兒還是有差距,爭取在兩週歲前能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