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好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寫出來也為自己整理思路。
前奏
前奏的作用其實就是兩個,一是給演唱者確定調性,二是對歌曲中的主題進行初步呈現。
和絃:從確定調性上來說,其實走出屬主走向已經能確定,所以和絃上走出正格終止屬主進行很關鍵。少數應該也可以走變格終止,但我估計不多見。而且個人感覺變格終止對明確調性方面不如正格來得有效。所以還是看具體的曲子,如果曲子本身的終止就是走的變格,前奏也可以這樣來搞。比較方便的就是直接取曲子中有代表意義的和聲走向,比如副歌部分的和絃走向。
旋律:由於前奏還擔負著對歌曲主題初步呈現的任務,所以旋律上最好能從歌曲本身取材。無非就是以下幾種方案
1. 直接用原曲旋律。這種挺多,個人覺得如果歌曲本身比較短小會給人單調的感覺。
2. 使用原曲的副旋律。如果覺得原曲的副旋律已經編寫得比較精彩,旋律性比較強,可以一用。如果是自己編曲,適合先做好歌曲本體部分再做前奏的情況。
3. 對原曲旋律進行一定程度的變奏。個人覺得這種方案比較好。既能對主題有一定程度的呈現,又不會顯單調。有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比如鄧麗君《我在只乎你》的前奏。
4. 使用原曲的和絃走向,完全自己即興寫一段。完全脫離開原曲的旋律,可能會產生與原曲風格走偏的問題,所以調性調式一定要與原曲相同。此外,個人認為總要有一些元素是取材於原曲的,比如使用原曲的節奏風格。
5. 不使用原曲的和絃走向,而使用本調性調式經典和絃走向完全即興。這種方案應該是離原曲最遠的,對編寫者能力要求最高。不過個人感覺容易給聽眾造成前奏與歌曲脫節的感覺,適用於個人能力極強需要炫技的場合。
長度:一般人對一個調性的適應大概需要10幾秒鐘的時間,所以慢速歌曲四小節左右的前奏就差不多了,快速歌曲可以8小節。時間太長會讓人覺得囉嗦,畢竟前奏只是開胃小菜,總不能還沒開餐先吃個全飽;時間太短則調性不穩固,恐怕演唱者容易找不著調。
如果僅指旋律,間奏與前奏比較類同,大部分應該是互通的。
在編曲上,一般歌曲唱完一段,然後第二段一般情緒上要比第一段高,所以段間的間奏擔負著把這個區別體現出來的任務。比如間奏可能會進比較多的樂器。
我正好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寫出來也為自己整理思路。
前奏
前奏的作用其實就是兩個,一是給演唱者確定調性,二是對歌曲中的主題進行初步呈現。
和絃:從確定調性上來說,其實走出屬主走向已經能確定,所以和絃上走出正格終止屬主進行很關鍵。少數應該也可以走變格終止,但我估計不多見。而且個人感覺變格終止對明確調性方面不如正格來得有效。所以還是看具體的曲子,如果曲子本身的終止就是走的變格,前奏也可以這樣來搞。比較方便的就是直接取曲子中有代表意義的和聲走向,比如副歌部分的和絃走向。
旋律:由於前奏還擔負著對歌曲主題初步呈現的任務,所以旋律上最好能從歌曲本身取材。無非就是以下幾種方案
1. 直接用原曲旋律。這種挺多,個人覺得如果歌曲本身比較短小會給人單調的感覺。
2. 使用原曲的副旋律。如果覺得原曲的副旋律已經編寫得比較精彩,旋律性比較強,可以一用。如果是自己編曲,適合先做好歌曲本體部分再做前奏的情況。
3. 對原曲旋律進行一定程度的變奏。個人覺得這種方案比較好。既能對主題有一定程度的呈現,又不會顯單調。有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比如鄧麗君《我在只乎你》的前奏。
4. 使用原曲的和絃走向,完全自己即興寫一段。完全脫離開原曲的旋律,可能會產生與原曲風格走偏的問題,所以調性調式一定要與原曲相同。此外,個人認為總要有一些元素是取材於原曲的,比如使用原曲的節奏風格。
5. 不使用原曲的和絃走向,而使用本調性調式經典和絃走向完全即興。這種方案應該是離原曲最遠的,對編寫者能力要求最高。不過個人感覺容易給聽眾造成前奏與歌曲脫節的感覺,適用於個人能力極強需要炫技的場合。
長度:一般人對一個調性的適應大概需要10幾秒鐘的時間,所以慢速歌曲四小節左右的前奏就差不多了,快速歌曲可以8小節。時間太長會讓人覺得囉嗦,畢竟前奏只是開胃小菜,總不能還沒開餐先吃個全飽;時間太短則調性不穩固,恐怕演唱者容易找不著調。
如果僅指旋律,間奏與前奏比較類同,大部分應該是互通的。
在編曲上,一般歌曲唱完一段,然後第二段一般情緒上要比第一段高,所以段間的間奏擔負著把這個區別體現出來的任務。比如間奏可能會進比較多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