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跳跳1608

    讀音“xiang”,既現代的“香”字。

    最早以前的“香”字由“黍”和“甘”組成,穀物的甘甜芳香,煮出來的飯香。

    後來古文字(甲骨文、金、小篆)向今文字(隸書、楷書)隸變訛省,“黍”字省為“禾”,“甘”字像“口”字,索性簡化為“口”。

    隸變最早發生在戰國,到秦漢完全定形。

    隸變的好處節省了筆畫,大大加快了寫字的速度。

    但“禾”怎麼變成了“採”呢?

    這是一種復古寫法,“口”變回“甘”字,“禾”字在上面就顯得空空蕩蕩,有些重心不穩。

    書法藝術又追求變化,疏密得當,重心平穩,所以又把“禾”字加上了兩點,變成“採”字,這樣上下一致穩固,和諧統一。

  • 2 # 頭號書法

    先看下圖秦小篆裡的“香”字,是上“黍”下“甘”為“香”。

    “黍”,泛指穀物,北方指一種黃米,有黏性,可釀酒。“甘”指甜,也代指美好的、有甜味、甜食等。所以,穀物的甘甜就是“香”,也是“香”字本來的意思。先看看篆書裡的“黍”和“甘”是怎麼寫的,看下面兩圖:

    △篆書“黍”字。

    △篆書“甘”字。

    古體“香”字在後世的文字演變中,逐漸去掉了“黍”字的下半部分,只保留了“禾”部頭,古體“香”字的下半部的“甘”字,在篆書裡非常像“日”字的寫法,後來也就慢慢演化成了“日”字。其實我們今天使用的“香”字,嚴格地說不是簡化字,而是從篆書到漢隸已經變成了今天上“禾”下“日”的寫法。看下圖,東漢《史晨碑》裡“香”字的寫法:

    而您說的上“採”下“甘”,其實這是書寫者的一種訛變的寫法,在書法創作中,這種訛變的方法是允許的,也不能百分之百地就定性為錯別字。造成這種書寫現象的原因很多,一種是在書寫的過程中求穩或者疏密,臨時增多或者減少一些筆畫,這是書法書寫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現象,也是書家隨機處理結構的一種方法。

    在您設問的圖中,看“聽香”二字,書家寫的字型都很豎長,或許是突然覺得為了協調,臨時在“禾”字中間加了兩點,以求疏密得當,所以在今天看來,上半部非常像“採”字。這種書寫處理的可能性完全是有的。再看看唐朝李陽冰篆書千字文裡“採”字的寫法,絕對不是我們今天認知的樣子,也和圖中的寫法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如圖中您所說的上“採”下“甘”這個字,讀音和含義,都是今天的“香”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認為補貼潮流已經退卻,那新能源車企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