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月文
-
2 # 祖204377534
要知道李鴻章是主和派,主和派都沒有超前的戰略眼光,古往今來皆如此。鎮南關之戰就是如此,那邊戰都打勝了,這邊還在和談。你能奢望他能幹什麼?如果李鴻章掌權的話,只能苟延殘喘罷了。
-
3 # 青言論史
清朝就算把權力全部移交給李鴻章,也依然改變不了他們註定覆亡的命運,因為他們的根兒爛了,到了該完蛋的時候了。
滿清的制度,是完完全全和當時的天下大勢相背離的。天下大勢是什麼?是開放,進取和貿易,是從內而外的接受西方式的自由平等博愛。而清朝呢?從鴉片戰爭到二次鴉片戰爭,二十年間根本沒有發展,直到被打疼了,才知道改良。而改良也僅僅侷限於經濟和軍事層面,並沒有從思想和意識上根本性地作出革新。這樣的洋務運動,能不失敗嗎?
作為洋務派的領袖,李鴻章能做的只能是儘可能幫助清朝苟延殘喘,改變不了它必然覆滅的結局。而在李鴻章晚年,東南互保的提出,就有人建議他裂土稱王,做“中華共和國”的總統。李鴻章雖然拒絕了,但是事情已經很明白了,即使他李鴻章有回天之力,也只能將中華民族拯救出來。至於清朝?完蛋去吧。
先說結論,恐怕不會更好。
首先,開眼看世界,不代表真正就瞭解了世界。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一般公推林則徐。但如果全面瞭解林則徐,就會發現他對於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的認識,還是相對比較粗淺。我們不必苛求古人,但認識的規律是由淺到深的。李鴻章是晚清外交第一人,但是他對於西方世界的認識依然十分有限。
其次,認識外部世界之後,也不意味著就能把國內的事務處理好。晚清時期,外交對於內政的影響力確非前代可比。但內政的諸多矛盾,實際上和清政府的地方管理機制日漸崩壞有密切關係。也就是說內政本身具有獨立性,不能把所有內政問題都推給外交。
再次,主動改革失敗的原因不完全是保守派的阻撓。晚清時期其實有三次改革運動,分別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但三者均告失敗。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在於只學皮毛不學精骨。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在於滿清貴族的反對。清末新政在經濟層面上還是比較成功的,但在政治層面上因為滯後於社會需求,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最後,中國這樣一個巨大體量的國家,轉型成功需要多種因素配合。優秀的改革者只是其中一個因素,也不能將其影響力過分誇大。何況李鴻章本人也談不上一個優秀的改革者,他長於守成,拙於進取。糊裱匠確實是對他在晚清政局中作用非常貼切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