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的字面意思是,真理可證知,然不可以言說詮示,一說就錯了。具體分析如下:
(1)"佛曰:不可說,不可說."的出處是北本《大般涅盤經》卷二十一則就諸法之生與不生,說六句之不可說,即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
(2)真正的佛法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這句話並沒有標準的含義。
(3)問什麼是禪?佛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禪不是知識,不能靠口傳講授,只能靠自己的心靈來感悟。所以禪不可說,只能指點人們去悟;能說的就不是禪了,頂多只能算一種哲理。
(4)凡是有法皆是相,用語言表達出來的也是有法有相有形有色,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法是無色無空什麼都沒有,也就是說真法本無法,無法皆有法,所以能說出來的都不是佛法,只是佛法的“相”佛法而無相;所以說;不可說:說了即是錯。
擴充套件資料:
(1)大般涅槃經(梵Mahāparinirvāna-sūtra)漢語拼音Daboniepanjing 佛教經典。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北涼曇無讖譯。40卷。
(2)此經提及佛將滅時, 有一弟子名須跋陀(與佛滅前成為最後一個弟子同名)因晚年出家, 在佛滅時向眾宣說佛陀生前制很多戒, 感到煩擾, 佛滅後就可解脫了。正其時,迦葉路過聽見, 深感佛理有可能被人誤解, 故認為有必要招開結集法與律的全體大會, 共同審議佛所教的法與律。而律藏中的大品亦提及第一次集會, 阿難被問何者是小小戒, 正好對應此經的第六誦第三節。
(3)本經的最原始部分是在第一次結集時已誦出, 但分析巴利語結構, 部分是半摩揭陀語, 故少部分的句子是後世才加入的。這跟巴利經是以口誦記憶, 至佛滅四百年才在錫蘭的阿魯維哈羅Aluvihāra石窟被書寫記錄下來相關。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的字面意思是,真理可證知,然不可以言說詮示,一說就錯了。具體分析如下:
(1)"佛曰:不可說,不可說."的出處是北本《大般涅盤經》卷二十一則就諸法之生與不生,說六句之不可說,即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
(2)真正的佛法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這句話並沒有標準的含義。
(3)問什麼是禪?佛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禪不是知識,不能靠口傳講授,只能靠自己的心靈來感悟。所以禪不可說,只能指點人們去悟;能說的就不是禪了,頂多只能算一種哲理。
(4)凡是有法皆是相,用語言表達出來的也是有法有相有形有色,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法是無色無空什麼都沒有,也就是說真法本無法,無法皆有法,所以能說出來的都不是佛法,只是佛法的“相”佛法而無相;所以說;不可說:說了即是錯。
擴充套件資料:
(1)大般涅槃經(梵Mahāparinirvāna-sūtra)漢語拼音Daboniepanjing 佛教經典。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北涼曇無讖譯。40卷。
(2)此經提及佛將滅時, 有一弟子名須跋陀(與佛滅前成為最後一個弟子同名)因晚年出家, 在佛滅時向眾宣說佛陀生前制很多戒, 感到煩擾, 佛滅後就可解脫了。正其時,迦葉路過聽見, 深感佛理有可能被人誤解, 故認為有必要招開結集法與律的全體大會, 共同審議佛所教的法與律。而律藏中的大品亦提及第一次集會, 阿難被問何者是小小戒, 正好對應此經的第六誦第三節。
(3)本經的最原始部分是在第一次結集時已誦出, 但分析巴利語結構, 部分是半摩揭陀語, 故少部分的句子是後世才加入的。這跟巴利經是以口誦記憶, 至佛滅四百年才在錫蘭的阿魯維哈羅Aluvihāra石窟被書寫記錄下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