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棒棒糖旅行
-
2 # 安說生死
“掃墓”也叫“上墳”,但這兩個詞所表達的只是表層意思,其深層意思則是“祭祀”逝去的親人。華人一般都是在清明節(也包括前一天的寒食節)、中元節、寒衣節這三個主要的日子(日本人則是春分和秋分都叫“彼岸”)去上墳掃墓祭祀。各地的內容多少有些區別或者側重點不同,但大同小異。一般都分為三個內容:一,有草的拔草,土墳丘需要培些新土,石碑則需要擦洗乾淨,也就是真的“掃墓”(為墳墓打掃衛生);二,上供果供飯供花。過去華人講究“事死如事生”,就是說對待逝者要像對待生者一樣,側重於上供果供飯;現在人們則更側重於現實(衛生管理)和美觀,所以獻花的更多。而獻花也分為獻紙花絹花和鮮花之分,前者便宜實惠但豔俗,後者因為是真花,使人聯想到真情,甚至有人說花香可以飄到另一個世界逝去的親人能夠聞得到,總之,用鮮花祭祀可能是未來的主流方向。三,也是最最重要的,就是儀式。雖說是儀式,也沒什麼神秘複雜的,比葬禮的儀式感弱些,無非就是對著墓碑鞠躬或下跪或磕頭以表敬意,對逝去的親人輕聲或默默地彙報一下你這一段時間的生活,讓他們放心,或者透過向他們傾訴,從這個和逝去親人情感交流的過程中汲取新的自信勇氣和力量。在我看來,祭祀(上墳、掃墓)不僅僅是例行公式地打掃一下衛生或者簡單地去向逝去的親人表達一下敬意,而是生者與逝者的一種情感交流。高質量的祭祀是一種心靈的淨化,會從最親的血緣關係的親情延長中傳承一種正能量,使人的情感得以昇華,境界得以提升。這和信不信靈魂無關。宋朝詩人陸游對這個問題解釋的再清楚不過了,他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了,就寫詩囑咐他的兒子,並對自己的生死觀做出準確的描述:“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所以我們應該重視這一優良傳統並傳承下去。
圖片是我為父母親設計的墓。父親已於前年去世,母親健在。
回覆列表
清明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它和中秋,春節一樣重要。很多人假期會選擇出去旅遊,也有人會去掃墓。這個主要看自己吧,並沒有強制你去做什麼。
說到習俗,掃墓是為了祭拜先祖,緬懷先人。是為了珍惜現在的生活。知足,滿足。每個地方可能有每個地方的傳統,但大多大同小異。
如果讓我來選擇的話,我更加願意選擇去掃墓。而不是出去玩,現在華人的傳統意識太差了,我們應該重視傳統文化,告訴後人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