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55年時,已故著名印度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Satyajit Ray)就拍攝了知名度很高、且反響熱烈的“阿普三部曲(The Apu Trilogy)”,分別是:
大路之歌(1955,Pather Panchali,又名:小路或大地之歌)
大河之歌(1956,Aparajito,又名:不屈者)
大樹之歌(1959,The World of Apu,又名:阿普的世界)
這三部曲取材於孟加拉語作家Bibhutibhushan Bandopadhyay的兩本同名小說《大地之歌》和《不屈者》(Pather Panchali 1929 & Aparajito 1932),描述的就是一個出生於高種姓家族的窮孩子阿普自記事起的人生經歷(總感覺說的有點像《紅樓夢》,然而其實更慘些,畢竟還涉及其他)。
片中的一切苦難均是以孩子,也即阿普的視角展開,這是今日也很少見的視角。而這三部曲之間,又因為阿普的人生道路產生了接續卻又截然不同的生活描述。
在大路之歌中,家庭的困頓貧苦,並未能讓阿普失去臉上的笑容。而父親的樂觀與母親的堅強,也能讓觀者有所觸動,只是當看到阿普姑祖母(姑奶奶或姑婆)的悲慘晚景時,你才能意識到高種姓,與貧窮這兩個字發生關聯後是同樣的令人震畏。
《阿普三部曲》代表了印度整整一個時代,為批判現實主義拉開了序幕。而它似乎也是印度電影史上唯一一個獲得戛納、威尼斯、柏林、愛丁堡、英國學院、紐約、溫哥華、舊金山等諸多國際獎項的影片。
因此你問我高種姓窮人,我就只能推薦你去看看阿普。因為阿普和他的後代,高種姓與貧窮之間,就有了聯絡,而且這聯絡直至今日也依舊存在。
————————————————————————
PS:提及《紅樓夢》並非是不知道或沒想起印度的《活著》,而是在想,阿普的地位會不會等同於曹雪芹的兒孫輩……這個思路岔題岔的有點大,抱歉了。
早在1955年時,已故著名印度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Satyajit Ray)就拍攝了知名度很高、且反響熱烈的“阿普三部曲(The Apu Trilogy)”,分別是:
大路之歌(1955,Pather Panchali,又名:小路或大地之歌)
大河之歌(1956,Aparajito,又名:不屈者)
大樹之歌(1959,The World of Apu,又名:阿普的世界)
這三部曲取材於孟加拉語作家Bibhutibhushan Bandopadhyay的兩本同名小說《大地之歌》和《不屈者》(Pather Panchali 1929 & Aparajito 1932),描述的就是一個出生於高種姓家族的窮孩子阿普自記事起的人生經歷(總感覺說的有點像《紅樓夢》,然而其實更慘些,畢竟還涉及其他)。
片中的一切苦難均是以孩子,也即阿普的視角展開,這是今日也很少見的視角。而這三部曲之間,又因為阿普的人生道路產生了接續卻又截然不同的生活描述。
在大路之歌中,家庭的困頓貧苦,並未能讓阿普失去臉上的笑容。而父親的樂觀與母親的堅強,也能讓觀者有所觸動,只是當看到阿普姑祖母(姑奶奶或姑婆)的悲慘晚景時,你才能意識到高種姓,與貧窮這兩個字發生關聯後是同樣的令人震畏。
長大後的阿普,開始對人生有了思考,求知慾的展現與對未來的憧憬,雖單調卻也似曾相識,那時的母親,其發自靈魂深處、滾燙灼熱的母愛真的會使人放棄國籍、性別去感慨偉大。最終是大樹之歌,讓一個高種姓的阿普,一個無異於賤民的阿普,開始迷茫困惑。他揹負的沉重與麻木會讓每一個成家的人感同身受。而當他的兒子出現時,又會讓人不由自主的聯想到阿普童年的模樣……這使得我瞬間就想到了溼婆的坦達瓦之舞……《阿普三部曲》代表了印度整整一個時代,為批判現實主義拉開了序幕。而它似乎也是印度電影史上唯一一個獲得戛納、威尼斯、柏林、愛丁堡、英國學院、紐約、溫哥華、舊金山等諸多國際獎項的影片。
因此你問我高種姓窮人,我就只能推薦你去看看阿普。因為阿普和他的後代,高種姓與貧窮之間,就有了聯絡,而且這聯絡直至今日也依舊存在。
————————————————————————
PS:提及《紅樓夢》並非是不知道或沒想起印度的《活著》,而是在想,阿普的地位會不會等同於曹雪芹的兒孫輩……這個思路岔題岔的有點大,抱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