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過年沒什麼年味了,我時常在問自己這個問題,這是為什麼呢?是不是人長大了,心中的期盼沒有了;或是吃的東西多了,過不過年和平時沒什麼兩樣了;還是過年過的麻木了。
其實都不是,還是社會的變遷帶來的影響,大環境影響了人們過年的心情,使“年”和人們心中的渴望越來越遠了。
這一天應該是家家戶戶忙著過年的一天,但是大家都沒什麼心思忙了,就期盼著看“春晚”了,好像過年就是看“春晚”,除此之外,都不叫過年了。可以看出,春晚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一個和過年沒有半點關係的“春晚”竟然成了過年的主要內容,但最主要的是看完了“春晚”就是罵娘,嚴重的影響了過年的心情,難怪“年”過的沒年味了。
其次是人們生存的壓力和工作的忙碌,有的單位大年三十還加班加點,從心情上就沒有準備過年,哪還有過年那份閒情雅緻。同樣是忙碌,不是為了過年而忙碌,過年的氣氛怎麼能營造出來呢?只是在過年時大喊“我過年了”,那還有過年的味道嗎?
第三是人際關係的淡漠。現在的拜年可以說是一種形式,早已沒有了以前的那份真誠和質樸。鄰里關係到了冰點,直至老死都不相往來。
過年了,最需要親人朋友的探望和祝福,需要鄰居間的相互走訪和看望,這會讓人感到溫暖有加,有句老話說的好:“遠親不如近鄰。”現在卻不敢走訪了,鄰居身在咫尺,卻似相隔萬里。
過去的拜年問候,道出真情實意,可是現在一個簡訊群發就算完成了任務,禮節性的應付一下,這樣的過年於人於已都早已不是那回事了。
最後是各種洋節日的衝擊,現在許多年輕人都崇尚過洋節。特別是對情人節、聖誕節等外華人的重要節日,中國的年輕人非常熟悉洋節日的時間、過法、要求、禮物和禁忌等,而對中國年卻不知道過法和要求,甚至對禁忌一點都不知道,連過年的日子也不是很清楚,感覺中國年沒什麼過的,就是吃頓飯看個晚會再睡幾個懶覺罷了。
年輕人沒有過年的期盼,可能家長也更沒有什麼過年的衝動了,這個年還能過的有味道嗎?現在的可能唯有年夜飯應該還是保留了點“年”的感覺的。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們的新年永遠是我們的新年,回家“過年”是每一個華人的血液裡永遠的基因,是對家永恆的愛的主題,也是家對遊子愛的呼喚,更是兒女對家無比的眷戀和依賴。
過年是中華民族的生活大事,是任何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剝奪或改變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過年沒什麼年味了,我時常在問自己這個問題,這是為什麼呢?是不是人長大了,心中的期盼沒有了;或是吃的東西多了,過不過年和平時沒什麼兩樣了;還是過年過的麻木了。
其實都不是,還是社會的變遷帶來的影響,大環境影響了人們過年的心情,使“年”和人們心中的渴望越來越遠了。
這一天應該是家家戶戶忙著過年的一天,但是大家都沒什麼心思忙了,就期盼著看“春晚”了,好像過年就是看“春晚”,除此之外,都不叫過年了。可以看出,春晚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一個和過年沒有半點關係的“春晚”竟然成了過年的主要內容,但最主要的是看完了“春晚”就是罵娘,嚴重的影響了過年的心情,難怪“年”過的沒年味了。
其次是人們生存的壓力和工作的忙碌,有的單位大年三十還加班加點,從心情上就沒有準備過年,哪還有過年那份閒情雅緻。同樣是忙碌,不是為了過年而忙碌,過年的氣氛怎麼能營造出來呢?只是在過年時大喊“我過年了”,那還有過年的味道嗎?
第三是人際關係的淡漠。現在的拜年可以說是一種形式,早已沒有了以前的那份真誠和質樸。鄰里關係到了冰點,直至老死都不相往來。
過年了,最需要親人朋友的探望和祝福,需要鄰居間的相互走訪和看望,這會讓人感到溫暖有加,有句老話說的好:“遠親不如近鄰。”現在卻不敢走訪了,鄰居身在咫尺,卻似相隔萬里。
過去的拜年問候,道出真情實意,可是現在一個簡訊群發就算完成了任務,禮節性的應付一下,這樣的過年於人於已都早已不是那回事了。
最後是各種洋節日的衝擊,現在許多年輕人都崇尚過洋節。特別是對情人節、聖誕節等外華人的重要節日,中國的年輕人非常熟悉洋節日的時間、過法、要求、禮物和禁忌等,而對中國年卻不知道過法和要求,甚至對禁忌一點都不知道,連過年的日子也不是很清楚,感覺中國年沒什麼過的,就是吃頓飯看個晚會再睡幾個懶覺罷了。
年輕人沒有過年的期盼,可能家長也更沒有什麼過年的衝動了,這個年還能過的有味道嗎?現在的可能唯有年夜飯應該還是保留了點“年”的感覺的。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們的新年永遠是我們的新年,回家“過年”是每一個華人的血液裡永遠的基因,是對家永恆的愛的主題,也是家對遊子愛的呼喚,更是兒女對家無比的眷戀和依賴。
過年是中華民族的生活大事,是任何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剝奪或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