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老師請舉手

    感謝閱讀

    感光器的形狀為矩興為主,根據不同的成像效果可以分為以下規格:

    其實是說感光器件的面積大小,這裡就包括了CCD和CMOS。感光器件的面積越大,CCD/CMOS面積越大,捕捉的光子越多,感光效能越好,信噪比越高。

    感測器尺寸越大,感光面積越大,成像效果越好。1/1.8英寸的300萬畫素相機效果通常好於1/2.7英寸的400萬畫素相機(後者的感光面積只有前者的55%)。而相同尺寸的感測器畫素增加固然是件好事,但這也會導致單個畫素的感光面積縮小,有曝光不足的可能。 感測器尺寸較大的數碼相機,價格也較高。感光器件的大小直接影響數碼 相機的體積重量。超薄、超輕的數碼相機一般感測器尺寸也小,而越專業的數碼相機,感測器尺寸也越大。PS:有可能你想問為什麼攝像鏡頭是圓的而不是矩形狀

    大家知道,我們常見的照片規格是3:2,和鏡頭的成像是有差異的。

    這是鏡頭成像的圓形畫面與記錄下來的照片規格

    如果強行擴大曝光範圍,照片就會出現暗角。

    照片的暗角往往是鏡頭視野不足造成的。

     

    從圖中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相機成像的原理,整個圓形顯示的是鏡頭得到的成像結果,也叫成像圓,而紅色外框是底片或感測器見到的影象。

    再來說說為何拍照所得的照片是方形的,簡單來講就是因為底片是方的,那麼底片為什麼是方形的呢?底片形狀可以說是歷史的沿襲了,新事物的出世必然會經歷由不統一到統一的變遷,底片也是一樣的,如果沒有標準的尺寸,不同廠商生產的底片就無法通用,所以為了保持統一,很長一段時間內,主流的商用和民用底片都是36x24mm,3:2的比例。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如果只使用成像圓區域來記錄影像,那麼底片的大部分的面積就要浪費掉了。可能有人會說,底片浪費又怎樣呢?要知道,攝影剛剛出世的時候,膠片是作為奢侈品存在的,這也是早時只有富人才會拍照的原因,而如果採用圓形的照片,那麼膠片的邊緣浪費掉,損失就太大了,相比之下,浪費些圓形邊緣的景色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

    當然,數碼感光出現後,具體的尺寸不再重要,前沿的和光學要求更高的新技術:光場攝影、天文攝影、全景攝影等基本不再受感測器形狀制約,因此其他形狀的影象也在慢慢出現,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圓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處理器結構的CNC系統由哪些部分組成?各部分能完成什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