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松鼠老孫
-
2 # 明貞
原子存與不存,我們的判定標準源自我們的共識,這個共識是自在的天然的,所以我們並沒有自我確信的理由,除非我們可以徹解自然和自身,否則不會有永恆的真理存在。
-
3 # HR媽媽的潛能研究院
關於“原子”。
在倫納德·蒙洛迪諾的《思維簡史》裡,他的父親這樣說——
構成人類的原子是否同樣遵循那些宇宙中的原子的定律?
他希望是。
不管人類的條件有多糟糕,他和天上那些完美、浪漫的星星都有可能是由同樣的物質構成的,這種可能性讓他深感安慰。
-
4 # 辣麼辣麼辣麼帥
所謂的“存在”,本質是機率密度。機率密度高,就“存在”,機率密度低,就“不存在”。但是,不管是“存在”還是“不存在”,都是機率。你不能說一個存在的東西“真實”存在,也不能說一個不存在的東西“真實”不存在。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涉及到科學發展過程中對原子的認識,科學究竟是什麼,以及科學與哲學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今天我們把體現元素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稱為原子,而元素是組成宏觀物質的基本成分,換言之,元素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單位。但在古希臘哲學那裡,並非如此,兩派(主張元素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和(主張原子的巴門尼德和他的學生德謨克利特)甚至是針鋒相對的。元素派主張物質是連續的,甚至是無限可分的;原子論主張原子是不可分的(atom)最小微粒,除了原子就是虛空。
然而歷史就這麼詭異,道爾頓(1766年9月6日-1844年7月27日)提出的原子論實際上是把二者結合起來,形成了我們今天元素和原子理論的基礎,促進了我們對於元素的研究和化學的發展。
那麼怎麼看哲學家們對原子的批判甚至否定呢?在這個問題上,哲學家們的觀點更多來自於物理學家。在19世紀,儘管化學家們逐漸接受了元素和原子理論(化學元素體現出來了物質配比關係),但物理學家們拒絕接受,因為在19世紀沒有找到“原子”存在的直接證據。哲學家們的評論實際上來自於物理學家們的概念。
那麼物理學家對原子的接受來自何方?一是湯姆森發現了電子,從而證實物質內部還有其他看不見的結構,從而也發現了原子,順便也解釋了元素化學性質的來源;二是愛因斯坦對布朗運動的計算,得出了原子大小的資料。這兩點發現令人們大吃一驚,也令人振奮,因為我們(從物理學上)終於證明了原子確實是存在,物理和化學在這一點上取得了統一。
其實原子(atom不可分割)這個概念本身也被證明從字面意義上來講,只有解釋為道爾頓所認為的,體現元素性質的最基礎(不可分的)微粒。而不是古希臘意義上說,不可分割的物質粒子。不過沒關係,對於任何一個概念,我們都應理解它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起這個名字,也就是說,名字本身反映了科學思想背景。每個人的語言都應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