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好,南方的天氣還有些炎熱,樹蔭裡的蟬鳴未有一絲停歇,額角的汗珠兒仍順著臉頰不停淌下。我們這裡的天氣還是夏天的模樣,好像很難有證據來證明夏天的結束,秋天已經開始。但隨著立秋節氣的來臨,一場秋雨一場涼的孟秋時節真的開始了,彷彿一場與夏天的漫長告別。
照例,中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夏日熱風肆掠的時間漸漸減少,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伴隨晨光的將會有氤氳霧氣;而感陰而鳴的寒蟬也將開始鳴叫取代夏蟬的聒噪;整個立秋節氣,就好像是夏天在靜靜離開,留下不捨的腳印。
夏去秋來,這樣的季節更替裡,又怎少得了古代詩人們的吟誦作伴呢?秋天,彷彿一種複雜的情愫,一次又一次出現在古詩人們的吟誦裡。
落葉知秋,在這個“長夏”裡率先告別的,據說總會是金黃的梧桐葉和戀戀不捨的“秋老虎”,正如宋朝劉翰《立秋》詩中所吟:
元朝徐再思也在《水仙子·夜雨》中留下了關於秋夜梧桐的詩句:
面對這場夏天的告別,詩人們也是難掩失落,唐朝李益就在《立秋前一日覽鏡》中好一番感嘆:
而那首我們耳熟能詳的《天淨沙·秋思》,雖然通篇沒有一個秋字,確也著實描寫了好一副蕭索的秋景;
大才子白居易面對立秋也是忍不住傷感,哪怕是出門遊樂,也有一番悲吟,他的《立秋日登樂遊園》一詩中就有“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遊。蕭颯涼風與衰鬢,誰教計會一時秋?”的詩句。
而那位黃巢起義裡的黃巢,也在秋天寫下過悲涼壯烈的詩詞《不第後賦菊》,彷彿他日後命運的讖語:
而唐朝詩人劉言史的《立秋》卻又別有一番滋味,大約是已經厭倦了夏天的炎熱,更期待暑氣消褪,秋風乍起,天高雲淡,樹葉飄落:
唐朝“詩豪”劉禹錫的境界,更不一般,在他眼裡,立秋絲毫沒有作別夏日的傷感,《秋詞二首》中更是將即將到來的秋天,比作生機勃勃的春日:
古詩人們寫下了太多送給秋天的詩,而你,是否已經準備好,和夏天作這場漫長的告別?
題主好,南方的天氣還有些炎熱,樹蔭裡的蟬鳴未有一絲停歇,額角的汗珠兒仍順著臉頰不停淌下。我們這裡的天氣還是夏天的模樣,好像很難有證據來證明夏天的結束,秋天已經開始。但隨著立秋節氣的來臨,一場秋雨一場涼的孟秋時節真的開始了,彷彿一場與夏天的漫長告別。
照例,中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夏日熱風肆掠的時間漸漸減少,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伴隨晨光的將會有氤氳霧氣;而感陰而鳴的寒蟬也將開始鳴叫取代夏蟬的聒噪;整個立秋節氣,就好像是夏天在靜靜離開,留下不捨的腳印。
夏去秋來,這樣的季節更替裡,又怎少得了古代詩人們的吟誦作伴呢?秋天,彷彿一種複雜的情愫,一次又一次出現在古詩人們的吟誦裡。
落葉知秋,在這個“長夏”裡率先告別的,據說總會是金黃的梧桐葉和戀戀不捨的“秋老虎”,正如宋朝劉翰《立秋》詩中所吟: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三伏帶一秋,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元朝徐再思也在《水仙子·夜雨》中留下了關於秋夜梧桐的詩句: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面對這場夏天的告別,詩人們也是難掩失落,唐朝李益就在《立秋前一日覽鏡》中好一番感嘆: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而那首我們耳熟能詳的《天淨沙·秋思》,雖然通篇沒有一個秋字,確也著實描寫了好一副蕭索的秋景;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大才子白居易面對立秋也是忍不住傷感,哪怕是出門遊樂,也有一番悲吟,他的《立秋日登樂遊園》一詩中就有“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遊。蕭颯涼風與衰鬢,誰教計會一時秋?”的詩句。
而那位黃巢起義裡的黃巢,也在秋天寫下過悲涼壯烈的詩詞《不第後賦菊》,彷彿他日後命運的讖語: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而唐朝詩人劉言史的《立秋》卻又別有一番滋味,大約是已經厭倦了夏天的炎熱,更期待暑氣消褪,秋風乍起,天高雲淡,樹葉飄落: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唐朝“詩豪”劉禹錫的境界,更不一般,在他眼裡,立秋絲毫沒有作別夏日的傷感,《秋詞二首》中更是將即將到來的秋天,比作生機勃勃的春日: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古詩人們寫下了太多送給秋天的詩,而你,是否已經準備好,和夏天作這場漫長的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