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楷書13
-
2 # 華春秋實
當時的形勢是天下大亂,軍閥混戰,內憂外患。
民眾看不清楚,前邊的路該怎麼走?只好渾渾噩噩的過日子,甚至選擇沉默不語,變得麻木不仁,如同行屍走肉般活著,
他們認為病了吃點人血饅頭就能好!
既使命運不公也不知反抗,祥林嫂真地相信自己是個喪門星,傾其所有為自己捐門坎贖罪,但最終也沒改變悲慘的結局。所以魯迅先生在吶喊,不在沉黙中暴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每個人都要像劉和珍君那樣,為了真理、正義、和平而戰鬥。
-
3 # 小號哥
這是由當時的歷史環境所決定的。魯迅作品所描述的人物是處於清末與民國初年時期。當時中國正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上層政治腐敗無能,民不聊生,外有烈強侵犯國土,虎視眈眈。而當時的民眾看不到未來和希望,同時老百姓的教育水平及低,大多是文盲。所以他們即愚昧又不團結,根本不關心國家大事,甚至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
魯迅的偉大由此可見。臺灣名家柏楊(?)揭露華人之短,不乏灼見,不過楷書以為仍難超過周氏之見。
國民的某些特性,比如“只管自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就典型地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思想。過好自己的日子,本身沒有錯,問題是牽扯到自身利益時也持觀望態度。就像魯迅先所描寫的,一個黑屋子的人要悶死了,“傻子”敲門呼救,屋裡的人都無動於衷,甚至埋怨驚了好夢。
做順民,是世代之盼。可是往往時勢不讓你做順民。看看吧,牛郎想“男耕女織”,靠自己渾身的勁過日子,可是王母娘娘看不慣,非讓你妻離子散不行;竹林七士都求過“世外桃源”生活,最後仍是不得;就連明朝開國重臣劉伯溫這樣的可謂智慧之人,告老還鄉也難逃噩夢。
我們總以外華人的所“睡獅”自豪。不錯的,獅子只要醒了,決不含乎;可是怎麼也喚不醒呢?所以魯迅先生說,即使體格如何健壯,也是行屍走肉,白搭。
過去社會,統治者實行愚民政策,生怕“獅子”不睡;現在社會變了,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倡導全民參與。人民覺醒行動起來,不是一味沉默,社會就會眾望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