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多
首頁
資訊
體育
娛樂
汽車
投資
財經
軍事
科技
數碼
科學
遊戲
歷史
健康
政治
影視
旅遊
育兒
美食
時尚
房產
農業
社會
文化
教育
技術
美文
情感
故事
家居
職場
自然
闢謠
心理
攝影
漫畫
生活
其它
Club
Tips
熱門話題
搜尋
註冊
登入
首頁
>
Club
>
2021-01-28 15:20
肉桂桂枝湯的主要配方及制用法是怎樣的?
17
回覆列表
1 # 使用者5125091648371
準確來說都不是。
《新修本草》:“古方亦用木桂,或雲牡桂,即今木桂,及單名桂者是也。此桂,花、子與菌桂同,唯葉倍長,大、小枝皮俱名牡桂。然大枝皮肌理粗虛如木蘭,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多,半卷。中必皺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蜀本草》:“嫩枝皮,⋯⋯謂之桂枝,又名肉桂。”可見唐、五代時甚至之前的漢晉時無論桂枝、肉桂指的都是嫩枝皮。那麼再看看當代的《中國藥典》。桂枝: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乾燥嫩枝。肉桂: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乾燥樹皮。兩者和傳統意義上的桂在藥用部位上均有差異。那麼問題來了,這種差異是何時形成的?宋代以前,桂枝、肉桂均用枝皮。宋代以後,桂枝、肉桂藥材出現分化,桂枝為嫩小枝條,而肉桂為幹皮……桂枝藥材長期以來包括了嫩枝和枝皮的混用,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才明確為枝條。<1>宋代許叔微《傷寒九十論》 中有這樣一個醫案: 桂枝證(三十一)裡間張太醫家一婦.病傷寒.發熱.惡風.自汗.脈浮而弱.予曰.當服桂枝.彼雲家有自合者.予令三啜之.而病不除.予詢其藥中用肉桂耳.予曰.肉桂與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枝湯.一啜而解.論曰.仲景論用桂枝者.蓋取桂枝輕薄者耳.非肉桂之肉濃也.蓋肉桂濃實.治五臟用之.取其鎮重.桂枝清輕.治傷寒用之.取其發散.今人一例.是以無功.可知在許叔微的年代,醫家基本都在用肉桂。但肉桂桂枝分家的苗頭就在那時出現了。如今用桂時到底該用桂枝還是肉桂,那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有學者用現代方法做過研究:透過系統測試分析桂枝與桂通的化學成份,發現二者的化學組成基本相同;進一步測定二味藥揮發油及活性成份桂皮醛含量,可知桂通明顯高於桂枝。<2>完。參考文獻:<1>肉桂、桂枝藥材分化的年代考證 [J].中藥材,2008,31(1):156-158<2>中藥桂枝、肉桂化學成份的對比研究 [J].四川中醫,2001,19(1):17-19
發表回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很愛吃食用醋,吃多了有什麼危害嗎?
熱門排行
現在社會階級怎麼分層?
10針遮陽網的遮陽率?
立體3D電影原理是啥?
0w30和5w40區別?
寫請柬的格式?
如何提昇Accord的底盤高度?
用什麼粉底液都脫妝怎麼辦?
騎行可以出國嗎?
別說累沒人會心疼你的句子?
怎麼觸發尋寶任務?
準確來說都不是。
《新修本草》:“古方亦用木桂,或雲牡桂,即今木桂,及單名桂者是也。此桂,花、子與菌桂同,唯葉倍長,大、小枝皮俱名牡桂。然大枝皮肌理粗虛如木蘭,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多,半卷。中必皺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蜀本草》:“嫩枝皮,⋯⋯謂之桂枝,又名肉桂。”可見唐、五代時甚至之前的漢晉時無論桂枝、肉桂指的都是嫩枝皮。那麼再看看當代的《中國藥典》。桂枝: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乾燥嫩枝。肉桂: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乾燥樹皮。兩者和傳統意義上的桂在藥用部位上均有差異。那麼問題來了,這種差異是何時形成的?宋代以前,桂枝、肉桂均用枝皮。宋代以後,桂枝、肉桂藥材出現分化,桂枝為嫩小枝條,而肉桂為幹皮……桂枝藥材長期以來包括了嫩枝和枝皮的混用,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才明確為枝條。<1>宋代許叔微《傷寒九十論》 中有這樣一個醫案: 桂枝證(三十一)裡間張太醫家一婦.病傷寒.發熱.惡風.自汗.脈浮而弱.予曰.當服桂枝.彼雲家有自合者.予令三啜之.而病不除.予詢其藥中用肉桂耳.予曰.肉桂與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枝湯.一啜而解.論曰.仲景論用桂枝者.蓋取桂枝輕薄者耳.非肉桂之肉濃也.蓋肉桂濃實.治五臟用之.取其鎮重.桂枝清輕.治傷寒用之.取其發散.今人一例.是以無功.可知在許叔微的年代,醫家基本都在用肉桂。但肉桂桂枝分家的苗頭就在那時出現了。如今用桂時到底該用桂枝還是肉桂,那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有學者用現代方法做過研究:透過系統測試分析桂枝與桂通的化學成份,發現二者的化學組成基本相同;進一步測定二味藥揮發油及活性成份桂皮醛含量,可知桂通明顯高於桂枝。<2>完。參考文獻:<1>肉桂、桂枝藥材分化的年代考證 [J].中藥材,2008,31(1):156-158<2>中藥桂枝、肉桂化學成份的對比研究 [J].四川中醫,2001,19(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