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元:古代是鄉試第一名; 現代:碩士學位獲得者,考試全省第一名;貢生:古代是國子監或太學學生; 現代:中央黨校學生;進士:古代是殿試後上榜的舉子; 現代:博士學位獲得者。秀才第一名叫解元,舉人第一名叫會元,進士第一名叫狀元。如果一個人連中三次考試的第一名,就叫三元及第,這是極大的榮耀。在整個科舉考試的1300年曆史上,三元及第的人一共才有16個,可謂鳳毛麟角。進士是中央級別的考中者。公元605年科舉制的開端,隋朝首次開科取士開的就是進士科。隋、唐時期,“進士科”只是科舉考試中的其中一科,也是考取最難的一科,因此,進士的地位也是各科之首。唐代很多人都以考取進士為榮。《唐才子傳》選錄唐代詩人278名,其中171人是進士出身。可見,唐代詩人對進士的熱衷程度。孟郊曾有一首《登科後》描繪自己考中進士後的喜悅心情。擴充套件資料:貢生種類:恩貢,凡遇皇室或國家慶典如皇帝登基,據府、州、縣學歲貢常例,除歲貢外,加選一次作為恩貢。 清特許“先賢”後裔入監者,亦稱恩貢,比如,朝廷每年都會給孔氏後裔一定的貢生名額,以示尊孔崇儒。歲貢,每一年或兩三年由地方選送年資長久的廩生入國子監讀書的,稱為歲貢,由於大都挨次升貢,故有“挨貢”的俗語。優貢,每三年各省學政三年任期滿時,就本省生員擇優報送國子監的,稱為優貢。每省不過數名,亦無錄用條例。同治中規定,優貢經廷試後可按知縣、教職分別任用。 拔貢,每十二年各省學政考選本省生員擇優報送中央參加朝考合格的,稱為拔貢;初每六年選拔一次,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年)改為每十二年一次。名額是每個府學二名,州、縣學各一名。副貢,鄉試也就是秀才考舉人的考試中,沒有考中舉人,但成績尚可,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國子監的貢生。始於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明朝非常制,永樂中會試曾設副榜,嘉靖中設鄉試副榜,準作貢生。清朝定製為各省學政在鄉試錄取名單外增列的優秀落榜名單,入國子監讀書肄業,稱為“副榜貢生”。例貢是指捐款於官家“援例捐納”取得貢生資格,分附貢、增貢、廩貢等。做了貢生以後理論上可以當官了,蒲松齡是“歲貢”,後來得到一個虛銜“儒學訓導”。傳統社會公辦學堂分好幾級,國家一級是國子監,省裡面是府學,縣裡面是縣學。這個儒學訓導就是縣學的副長官,貢生算是地方層面的高階知識階層,所以有資格獲得這個級別的“職稱”。
解元:古代是鄉試第一名; 現代:碩士學位獲得者,考試全省第一名;貢生:古代是國子監或太學學生; 現代:中央黨校學生;進士:古代是殿試後上榜的舉子; 現代:博士學位獲得者。秀才第一名叫解元,舉人第一名叫會元,進士第一名叫狀元。如果一個人連中三次考試的第一名,就叫三元及第,這是極大的榮耀。在整個科舉考試的1300年曆史上,三元及第的人一共才有16個,可謂鳳毛麟角。進士是中央級別的考中者。公元605年科舉制的開端,隋朝首次開科取士開的就是進士科。隋、唐時期,“進士科”只是科舉考試中的其中一科,也是考取最難的一科,因此,進士的地位也是各科之首。唐代很多人都以考取進士為榮。《唐才子傳》選錄唐代詩人278名,其中171人是進士出身。可見,唐代詩人對進士的熱衷程度。孟郊曾有一首《登科後》描繪自己考中進士後的喜悅心情。擴充套件資料:貢生種類:恩貢,凡遇皇室或國家慶典如皇帝登基,據府、州、縣學歲貢常例,除歲貢外,加選一次作為恩貢。 清特許“先賢”後裔入監者,亦稱恩貢,比如,朝廷每年都會給孔氏後裔一定的貢生名額,以示尊孔崇儒。歲貢,每一年或兩三年由地方選送年資長久的廩生入國子監讀書的,稱為歲貢,由於大都挨次升貢,故有“挨貢”的俗語。優貢,每三年各省學政三年任期滿時,就本省生員擇優報送國子監的,稱為優貢。每省不過數名,亦無錄用條例。同治中規定,優貢經廷試後可按知縣、教職分別任用。 拔貢,每十二年各省學政考選本省生員擇優報送中央參加朝考合格的,稱為拔貢;初每六年選拔一次,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年)改為每十二年一次。名額是每個府學二名,州、縣學各一名。副貢,鄉試也就是秀才考舉人的考試中,沒有考中舉人,但成績尚可,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國子監的貢生。始於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明朝非常制,永樂中會試曾設副榜,嘉靖中設鄉試副榜,準作貢生。清朝定製為各省學政在鄉試錄取名單外增列的優秀落榜名單,入國子監讀書肄業,稱為“副榜貢生”。例貢是指捐款於官家“援例捐納”取得貢生資格,分附貢、增貢、廩貢等。做了貢生以後理論上可以當官了,蒲松齡是“歲貢”,後來得到一個虛銜“儒學訓導”。傳統社會公辦學堂分好幾級,國家一級是國子監,省裡面是府學,縣裡面是縣學。這個儒學訓導就是縣學的副長官,貢生算是地方層面的高階知識階層,所以有資格獲得這個級別的“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