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383246126739

    秀才、舉人、進士(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是四級考試。

    1、最初一級叫做童試,應試的學生叫做“童生”,通過了童試的學生,就是秀才。從“童生”的命名,我們可以推知這一階段的學生相當於今天的小學生,秀才則是小學畢業生。當然,明清時期的童生其實跟年齡無關,只要未透過童試的學生,不管是多少歲,都叫做童生。

    2、秀才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第二級考試:鄉試。鄉試中式者就是舉人。

    3、成為舉人之後,便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第三級考試:禮部主持的會試。會試中榜的考生,就是進士。

    4、進士可以參加皇帝親試的殿試,亦即明清科舉的最後一級考試。殿試決定了進士的排名,其中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也即人們常說的狀元、榜眼、探花。

    一、秀才

    1)秀才是古代最低一級的功名,導致今天許多人對秀才十分小看,甚至有人認為今天小學升初中的就算秀才了,實在是太小看秀才功名了。

    2)讀書人先要經過童生試,即在縣試、府試兩關考試合格後,才有資格到地州去參加院試,院試合格後,才能取得秀才資格。

    二、舉人

    1)秀才參加鄉試合格的,就是舉人。

    2)三年才考一次,每次考中的人數這樣少,且考中舉人後,社會地位發生鉅變,普通人立即從被統治者變成了統治者,一個人考中舉人後,其家庭成員也跟著沾光,因為,考中舉人後,其親人也從此大樹底下好乘涼,所以,范進中舉後,才會狂喜得發瘋。

    三、進士

    1)考中舉人後,科舉大業尚未完全完成。朝廷每三年在京城組織一次會試,所以,舉人要取得進士資格,還需要進京趕考,會試一般取300至400名,會試取中的稱貢士,貢士然後參加殿試,殿試不再淘汰,只排名次,參加殿試後,就是進士了。進士第一名就是狀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xclty中文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