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燕山夜語

    用誕生不太準確。用何時或如何形成比較好。比較負責任的說,現在標準普通話與清皇帝木蘭行圍和承德的避暑山莊的修建有密切的聯絡。在伊遜河與灤口交匯處至武烈河與灤河交匯處之間的灤河兩岸的人,普通話就是方言。除了滿語和蒙語詞彙之外,相當標準。為什麼普通話採集地在灤平縣紅旗鄉,因為現在的雙灤區灤河鎮,也就是原來的喀喇河屯是最早的灤平縣城。灤河鎮就在伊遜河與灤河交匯處,紅旗鄉離灤河鎮不遠,在解放後外來人口少,因為灤河鎮建了承德鋼鐵廠,外來人口多。

  • 2 # 鐵騎無聲

    普通話是何時誕生的?一種語言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故不宜說“誕生”,還是“形成”更準確一些。

    普通話就是歷代“官話”的後代。由於中國自殷商以來,統治者幾乎都是中原人或北方人。建立的首都也都在中原,北方。帝王和首都的語言勢必成為當朝的流行語言--官話。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深深地懂得:語言、文字的統一,是國家政權穩固的基礎。都能自覺地維護和適應,這一流行語言--官話系統。連不可一世的蒙元、滿清統治者也沒敢動:廢除已有的官活系統的念頭!而是學習、適應、規範使用,甘被同化。

    這一官話系統,應該在秦末、漢初就已成型,我們可以從祖先留下的、浩如煙海的文字材料中看到答案。一些比較淺顯的古代文學作品,如古詩、樂府、漢賦,乃至唐詩、宋詞。其遣詞,用句、語法、和文字的讀音,與今天的普通話何其相似乃爾!從劉邦的“大風起兮雲飛揚…”到“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到陶濳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到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不都是標準的普通話嗎?!至於宋詞、元曲,很多作品都使用了今天普通話中的俚語,更加接近今天的語言了!

    我們今天能找到的最雄辨的證據是:元朝泰定二年出版的【中原音韻】這部韻書函蓋了當時的常用漢字5866個。作者自言:韻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語。可見這部書的權威性。最能說明問題的是:一、【中原音韻】規定了漢字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和今天普通話的漢語拼音完全相同。二、【中原音韻】全部取消了入聲字,並根據當時的讀音,把入聲字歸類於平、仄二聲之中。我粗略地看了一下:當時的入聲字讀音和今天的普通話基本相同。三、【中原音韻】規定十九個韻部,這和今天的【中華通韻】(十八個韻部),【中華新韻】(十四個部),已經非常接近了。

    【中原音韻】出版的泰定二年,距離南宋滅亡不過四十餘年,如果考慮作者蒐集、整理、歸納的創作滯後。可以肯定地說:起碼在南宋末年,當時的主流官話,和今天的普通話已經非常相似了!普通話的形成最晚不會晚於宋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戒評李》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