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代表作品有:一:《蘭亭序》這篇文字,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舉行“修契”宴會上,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共28行,324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型,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 二:《孔侍中帖》《孔侍中帖》和《頻有哀禍》,王羲之行書,二帖連為一紙。紙本現藏日本前田育德會,與《喪亂範環得示帖》同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跡摹本。 三:《樂毅論》王羲之書,小揩字型。筆勢流麗,神采煥發,肥瘦相稱,極合楷書的法則。隋智永稱它為“正書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極為稱讚。 四:《黃庭經》小楷,關於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法,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的報酬。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原文載於南朝《論書表》,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後因傳之再三,就變成了《黃庭經》了。因此,《黃庭經》又俗稱《換鵝帖》,無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年)五月”,現在留傳的只是後世的摹刻本了。 五:《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內容是他所寫的尺牘。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跡已佚,僅有摹刻本傳世。《十七帖》草書,前人評為“筆法古質渾然,有篆籀遺意”,也有人認為帖中字帶有波挑的筆勢,字字獨立不相連屬。這正表明他善於“兼撮眾法,備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獨具風範的草書體勢。拓展資料: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王羲之歷任秘書�O、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一:《蘭亭序》這篇文字,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舉行“修契”宴會上,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共28行,324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型,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 二:《孔侍中帖》《孔侍中帖》和《頻有哀禍》,王羲之行書,二帖連為一紙。紙本現藏日本前田育德會,與《喪亂範環得示帖》同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跡摹本。 三:《樂毅論》王羲之書,小揩字型。筆勢流麗,神采煥發,肥瘦相稱,極合楷書的法則。隋智永稱它為“正書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極為稱讚。 四:《黃庭經》小楷,關於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法,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的報酬。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原文載於南朝《論書表》,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後因傳之再三,就變成了《黃庭經》了。因此,《黃庭經》又俗稱《換鵝帖》,無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年)五月”,現在留傳的只是後世的摹刻本了。 五:《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內容是他所寫的尺牘。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跡已佚,僅有摹刻本傳世。《十七帖》草書,前人評為“筆法古質渾然,有篆籀遺意”,也有人認為帖中字帶有波挑的筆勢,字字獨立不相連屬。這正表明他善於“兼撮眾法,備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獨具風範的草書體勢。拓展資料: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王羲之歷任秘書�O、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