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今通史

    桃符是春聯這種年俗物的原始形,春聯的出現是以桃符形式為模板,脫胎後的一種轉變,或者說是借鑑,此二物不是一種物事,我們先看看王安石的詩文: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我們來看最後一句“總把新 桃 換舊 符 ”

    換來換去在換什麼-桃符

    古時候,咱們華人都認為桃木有避邪的作用,戰國時期用“桃梗”。

    ‘今子東國之桃木,削子為人,假以丹彩,用子以當門戶之癘。’”桃梗或稱桃偶,用桃木雕刻而成人形,下端削尖,便於釘插於地。以桃梗祛除門戶之癘,為後世沿用。

    最早的桃梗是釘在地上的~有文獻記載的,在南朝文獻中,“桃梗”的衍生物,或者說替代品出現了--“桃板”。選材上“桃板”省事不少,還能更省事一點麼?咱們的老祖宗還另有高招,桃板有分化出“文字版”“雕刻版”,文字版的由來,自然是因為更加省時省力,而雕刻版自不用多說,工藝上和複雜程度上都是文字版不可比擬的。

    最早的門神 【鬱壘】【神荼】 見下圖:

    古時候,有人圖省事,就直接把畫板變成了字板,直接寫上兩位門神爺爺的大名了。既然桃板上可以以文字形式體現,那麼內容上也可以“更新”了。

    五代時期已有桃板上書寫文字的記載。宋黃休復《茅亭客話》卷一載前蜀太子王建曾“自題曰‘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字,以為詞翰之美”。宋張唐英《蜀檮杌》則認為始於後蜀國主孟昶自題“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無論始作者為誰,皆首開以桃板書寫個性化文辭之端。桃板至宋則大盛,文人士大夫多喜歡題詩於桃板。如楊公遠《除夜》:“桃板欲題詩未穩”,陳造《元日》:“桃板得詩仍自書。”盧炳《瑞鷓鴣》:“詩成無處寫桃符。”春聯的脫胎及演變過程

    漸漸的,古人於桃符內容上有了新的嘗試,詩句上桃符慢慢變為一種時尚,甚至有人花錢找人代寫的。後來慢慢演變,出現了兩種分化,桃符還是桃符,溯本求源,表現形式上還是驅邪之神的造像,繼續擔負著它的原始使命。而另一種分化則演變為箋紙形式,內容上主要體現:祈祥納福、抒寫情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神將傳》武將劉備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