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花也沒有酒的清明節,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使人覺得冷落蕭條,毫無興趣,像山野荒寺修行的僧人,或者一個沒有歸處的和尚一樣。昨日是寒食節,鄰居都禁火了,看見我還在窗前燈下讀書,就過來借火。而我像往日一樣,讀書一夜,燈光慢慢在黎明的晨曦中隱去。在北宋某年的清明,詩人王禹--寄居在朋友家裡。朋友一家掃墓祭祖去了,留下王禹一人。王禹--感慨萬千,想自己一人漂泊在外,寫了一首七言絕句《清明》。沒有踏青賞花的遊樂,沒有親朋好友的宴飲,也沒有清明煙雨中因掃墓而引發的傷古懷春之情。詩人空寂的情懷,像山野荒寺修行的僧人,或者一個沒有歸處的和尚一樣,寂寞清苦、冷落蕭條。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當詩人說清明之日無花無酒,這實際上是將自己與大眾區分了,也就是與社會分隔開來了。他不再有必要從社會習俗中獲得滋味與精神。他的超然是屬於一種個體的人格素質,而不是一種日常實踐的指導原則。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這首詩的最後一行,當曉窗與讀書燈並列的時候,我們自然會聯想到這個曉字可能暗示通曉的意思,也就是知,或者智慧之窗。因此,在窗前閱讀,度過漫漫長夜,變成了一種走近黎明與抵達智慧的過程。如果我們將燈飾為一種照亮,一種啟明之源,那麼天明無疑是更大意義上的照亮,展示著最終智慧的源泉。王禹--的這首《清明》,借寫清明,寫出了過去讀書人的貧困生活和苦學精神。詩人獨自一人在他鄉,在清明體會著深深的個體孤獨。“野僧”,又可以說是詩人的寫照,一個永在途中的追尋真理的人。這裡的詩人形象更像是一個出家行修者,而不是更常見的儒家信仰者。
沒有花也沒有酒的清明節,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使人覺得冷落蕭條,毫無興趣,像山野荒寺修行的僧人,或者一個沒有歸處的和尚一樣。昨日是寒食節,鄰居都禁火了,看見我還在窗前燈下讀書,就過來借火。而我像往日一樣,讀書一夜,燈光慢慢在黎明的晨曦中隱去。在北宋某年的清明,詩人王禹--寄居在朋友家裡。朋友一家掃墓祭祖去了,留下王禹一人。王禹--感慨萬千,想自己一人漂泊在外,寫了一首七言絕句《清明》。沒有踏青賞花的遊樂,沒有親朋好友的宴飲,也沒有清明煙雨中因掃墓而引發的傷古懷春之情。詩人空寂的情懷,像山野荒寺修行的僧人,或者一個沒有歸處的和尚一樣,寂寞清苦、冷落蕭條。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當詩人說清明之日無花無酒,這實際上是將自己與大眾區分了,也就是與社會分隔開來了。他不再有必要從社會習俗中獲得滋味與精神。他的超然是屬於一種個體的人格素質,而不是一種日常實踐的指導原則。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這首詩的最後一行,當曉窗與讀書燈並列的時候,我們自然會聯想到這個曉字可能暗示通曉的意思,也就是知,或者智慧之窗。因此,在窗前閱讀,度過漫漫長夜,變成了一種走近黎明與抵達智慧的過程。如果我們將燈飾為一種照亮,一種啟明之源,那麼天明無疑是更大意義上的照亮,展示著最終智慧的源泉。王禹--的這首《清明》,借寫清明,寫出了過去讀書人的貧困生活和苦學精神。詩人獨自一人在他鄉,在清明體會著深深的個體孤獨。“野僧”,又可以說是詩人的寫照,一個永在途中的追尋真理的人。這裡的詩人形象更像是一個出家行修者,而不是更常見的儒家信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