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廣泛存在於海水中,在含食鹽濃度3%~3.5%的培養基中生長良好,故又稱致病性嗜鹽菌。在沿海地區的夏秋季節,常因食用大量被此菌汙染的海產品,引起爆發性食物中毒。在非沿海地區,食用此菌汙染的醃菜、醃魚、醃肉等也常有中毒事件發生。副溶血弧菌是革蘭氏陰性多形態桿菌或稍彎曲弧菌。本菌嗜鹽畏酸,在無鹽培養基上,不能生長,3%~6%食鹽水繁殖迅速,每8~9分鐘為1週期,低於0.5%或高於8%鹽水中停止生長。在食醋中1~3分鐘即死亡,56℃加熱5~10分鐘滅活,在1%鹽酸中5分鐘死亡。本病經食物傳播,主要的食物是海產品或鹽醃漬品,常見者為蟹類、烏賊、海蜇、魚、黃泥螺等,其次為蛋品、肉類或蔬菜。進食肉類或蔬菜而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汙染所引起。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壯年為多,病後免疫力不強,可重複感染。潛伏期1小時~4天不等,多數為10小時左右。起病急驟,常有腹痛、腹瀉、嘔吐、失水、畏寒及發熱。腹瀉每日3~20餘次不等,大便性狀多樣,多數為黃水樣或黃糊便。由於吐瀉,患者常有失水現象,重度失水者可伴聲啞和肌痙攣,個別病人血壓下降、面色蒼白或發紺以致意識不清。對於本病預防措施是不生食海鮮,不在海灘或農貿集市上購買燒烤海產品;注意海鮮是否乾淨、新鮮,是否徹底加熱,蒸熟煮透。如有異味或發現半生不熟,切忌食用;吃海鮮時要佐以食醋、薑末和生蒜。剩菜、剩飯食前必須充分加熱。
副溶血性弧菌廣泛存在於海水中,在含食鹽濃度3%~3.5%的培養基中生長良好,故又稱致病性嗜鹽菌。在沿海地區的夏秋季節,常因食用大量被此菌汙染的海產品,引起爆發性食物中毒。在非沿海地區,食用此菌汙染的醃菜、醃魚、醃肉等也常有中毒事件發生。副溶血弧菌是革蘭氏陰性多形態桿菌或稍彎曲弧菌。本菌嗜鹽畏酸,在無鹽培養基上,不能生長,3%~6%食鹽水繁殖迅速,每8~9分鐘為1週期,低於0.5%或高於8%鹽水中停止生長。在食醋中1~3分鐘即死亡,56℃加熱5~10分鐘滅活,在1%鹽酸中5分鐘死亡。本病經食物傳播,主要的食物是海產品或鹽醃漬品,常見者為蟹類、烏賊、海蜇、魚、黃泥螺等,其次為蛋品、肉類或蔬菜。進食肉類或蔬菜而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汙染所引起。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壯年為多,病後免疫力不強,可重複感染。潛伏期1小時~4天不等,多數為10小時左右。起病急驟,常有腹痛、腹瀉、嘔吐、失水、畏寒及發熱。腹瀉每日3~20餘次不等,大便性狀多樣,多數為黃水樣或黃糊便。由於吐瀉,患者常有失水現象,重度失水者可伴聲啞和肌痙攣,個別病人血壓下降、面色蒼白或發紺以致意識不清。對於本病預防措施是不生食海鮮,不在海灘或農貿集市上購買燒烤海產品;注意海鮮是否乾淨、新鮮,是否徹底加熱,蒸熟煮透。如有異味或發現半生不熟,切忌食用;吃海鮮時要佐以食醋、薑末和生蒜。剩菜、剩飯食前必須充分加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