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大小王看廣西

    古代人如果透過科舉考試考取了功名,是有很大機會當官的,至少是縣太爺以上的,而且那時候參加科舉考試的很多人是貧苦出身,那麼這些人的命運從此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甚至影響到自己的子子孫孫。首先是經濟上不用愁了,古代當官的人的俸祿放在現代那可是一筆鉅款,不僅可以買豪宅,還能吃上山珍海味,家裡面甚至可以請得起家丁、丫鬟,娶好幾個老婆等等,對那些貧困出身的人來說還是挺有誘惑力的。

    古代科舉考試考得是八股文,並不像現代考試那樣還要考申論、行測什麼的,僅僅是寫好一篇文章就行了,很多人希望努力的學習,然後寫好這篇文章,然後金榜題名,從此成為人生贏家,他們與榮華富貴之間只差一篇文章而已,所以他們還是很希望搏一搏的,雖然這條路上比較的擁擠,有時候可能需要幾十年的努力才能成功。

  • 2 # 吉月文

    不能說所有人為了功名都是那麼拼命的。但古代讀書人刻苦讀書確實是普遍現象,之所以如此大致有一下三個原因。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科舉考試的成功率非常低。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辦一次。當然在特殊情況下會取消考試或者增加1次考試。殿試的錄取一般只有300到400人。要能夠進入這個層次才能夠獲得派官的資格。而全國的讀書人達到幾十萬。競爭之激烈不是我們當代人可以想象的。想在這種考試當中脫穎而出,不花一番苦功夫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科舉考試如果成功回報是非常豐厚的。自然形成的非常強的激勵效應。這種回報包括多個方面。第一是光宗耀祖。按照古代的規矩,祠堂和住宅的規制與科舉考試的功名密切相關。比較通俗的話講就是可以升級改造了。不光自己整個家族都可以在鄉里之中獲得尊重。第二是社會地位的提升。一旦考試成功就可以從普通人變成官員。這種地位的提升可以帶來很多政治特權。第三是經濟回報。清代時有一句俗話叫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代官員的薪水雖然不高,但是各種各樣的外快非常多。

    最後是傳統社會當中改變社會身份的門路比較單一的。科舉考試是其中最主要的途徑。因為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只有這一條路,所以不停的花苦功夫,指望能夠有一個回報。

    科舉考試的社會影響是多方面的。從正面角度上來講,它改變了中國之前憑藉出身來選拔官員的落後機制。為下層民眾改變自身生活提供了一條出路。時至今日,它依然是最為公正的官員選拔途徑。透過考試選拔官員是目前大部分國家的主流模式。但是科舉考試發展到晚期之後利出一門。沒有為社會精英分子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導致社會思想日益封閉,對於中國確實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晉江的公交服務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