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介於盲腸和直腸之間,從口側至肛側結腸依次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成人平均長為150cm,約為小腸的1/4。大腸的管徑粗大,約5~8cm,通常其直徑隨腸內容物的多少而有較大的變化,由近端結腸向遠端結腸逐漸變細,至直腸乙狀部時最細,收縮時可能細到拇指粗。 1.升結腸:位於腹腔的右側,下端與盲腸相續,上至肝右葉下方,向左彎成結腸肝曲而與橫結腸相連。 2.橫結腸:始於結腸肝曲,橫位於腹腔中部,先向左下前方,再延向左上後方,形成下彎的弓形腸段,直至脾門下方彎成銳角,形成結腸脾曲,向下移行於降結腸。 橫結腸是結腸中最遊離的部分,可位於上腹部,也可降至盆腔,結腸脾曲位置較肝曲高而更貼近腹後壁,且比較固定。 3.降結腸:自結腸脾曲開始,向下至左髂嵴平面移行於乙狀結腸。 4.乙狀結腸:短者常較平直,降於盆腔;長者可捲曲數圈後與直腸相續。多呈“乙”或“S”形彎曲而得名。乙狀結腸有兩個彎曲,第一個由起端向下至盆腔上口附近,於腰大肌的內側緣便轉向內上方形成,此彎曲位置不固定,多在盆腔內;在腸管向內上方跨過髂總動脈分叉處,又轉向下,形成第二個彎曲,此彎曲位置也不固定,多數位於正中線左側。乙狀結腸繫膜長度平均8.9cm,乙狀結腸相對較長,可為80~170cm,故其有很大的伸展度,
結腸介於盲腸和直腸之間,從口側至肛側結腸依次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成人平均長為150cm,約為小腸的1/4。大腸的管徑粗大,約5~8cm,通常其直徑隨腸內容物的多少而有較大的變化,由近端結腸向遠端結腸逐漸變細,至直腸乙狀部時最細,收縮時可能細到拇指粗。 1.升結腸:位於腹腔的右側,下端與盲腸相續,上至肝右葉下方,向左彎成結腸肝曲而與橫結腸相連。 2.橫結腸:始於結腸肝曲,橫位於腹腔中部,先向左下前方,再延向左上後方,形成下彎的弓形腸段,直至脾門下方彎成銳角,形成結腸脾曲,向下移行於降結腸。 橫結腸是結腸中最遊離的部分,可位於上腹部,也可降至盆腔,結腸脾曲位置較肝曲高而更貼近腹後壁,且比較固定。 3.降結腸:自結腸脾曲開始,向下至左髂嵴平面移行於乙狀結腸。 4.乙狀結腸:短者常較平直,降於盆腔;長者可捲曲數圈後與直腸相續。多呈“乙”或“S”形彎曲而得名。乙狀結腸有兩個彎曲,第一個由起端向下至盆腔上口附近,於腰大肌的內側緣便轉向內上方形成,此彎曲位置不固定,多在盆腔內;在腸管向內上方跨過髂總動脈分叉處,又轉向下,形成第二個彎曲,此彎曲位置也不固定,多數位於正中線左側。乙狀結腸繫膜長度平均8.9cm,乙狀結腸相對較長,可為80~170cm,故其有很大的伸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