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史漫談

    兵力、後勤等條件完全一致的公平條件下,慕容恪並不是冉閔對手。冉閔堪稱當時第一名將,但是不是南北朝第一猛,並不好說,畢竟前有石虎、後有開掛的劉裕。

    一、冉閔、慕容恪對決的戰況

    公元352年四月,燕王慕容俊派慕容恪等擊冉魏。由於兵力懸殊(書中沒有具體數字),部下建議堅守,但冉閔堅持出戰。

    冉閔軍隊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慕容恪率領的則全是騎兵。冉魏軍向常山轉移,燕軍一路尾隨,雙方在河北魏昌爆發了大戰。

    “閔與燕兵十戰,燕兵皆不勝。”雙方交戰十場,慕容恪都沒佔到上風。由於冉閔一向勇名滿天下,所帶的部隊也是出了名的精銳之師,燕國士兵普遍開始感到恐懼,士氣不振。而且,這時冉閔準備帶著部隊進入樹林中,以削弱燕軍的機動優勢。

    關鍵時刻,慕容恪的領導才能發揮了作用,他發現了冉閔軍隊的弱點:士卒飢疲,難以久戰,而且人數處於下風,一定會希望速戰速決。

    在參軍高開的建議下,慕容恪假裝落敗後撤,引誘冉魏軍回到平地。其後將軍隊一分為三,自己帶領中軍硬抗冉閔,左右兩軍則伺機而動。

    耗不起的冉閔果然帶兵發起了衝鋒,他左手持兩刃矛、右手執鉤戟,胯下朱龍馬,衝在最前,所向披靡,一人砍殺300餘名燕國士兵,其後直奔豎著大旗的慕容恪中軍。此時燕軍兩翼開始夾擊,魏軍大敗,冉閔則被重重包圍。

    然而冉閔仍舊能突破重圍,但往東撤退了20多里地後,由於坐騎力竭暴斃,被追上來的燕兵抓獲。其後被送往龍城斬首。

    二、冉閔兵敗的原因

    (一)寡不敵眾

    冉閔建國後,一直與氐族符氏、羌族姚氏、後趙多面作戰,所率領軍人雖然戰鬥力極強,但逐漸被消耗。而燕軍則以逸待勞,趁中原戰亂,南下坐收漁利。從戰前冉魏部下認為“敵眾我寡”、戰鬥中慕容恪親口說:“閔...自以眾少,必致死於我。”都可以看出,當時冉閔兵力處於絕對下風。

    (二)後勤不足

    在雙方爆發大戰前,由於中原混戰,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冉閔軍一直由於糧草問題到處遊食。在北方坐山觀虎鬥的慕容恪一方,則早就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戰爭拼的就是後勤,冉閔之所以急於求戰,一是因為敵眾我寡,二是自己一方早已“士卒飢疲”,糧草根本耗不起。

    (三)機動性吃虧

    雙方對剛,人數佔優的慕容恪軍根本不佔上風,但他的優勢在於全是騎兵,進可攻,退可機動轉移;冉閔方雖然戰鬥力強悍,但雙腿畢竟追不上四條腿的馬。

    所以我認為,如果按照問題所講:冉閔帶十萬騎兵和慕容恪公平決鬥,靠他身經百戰的豐富經驗、身先士卒的帶頭作用,燕兵都會被揍成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自動櫃員機存錢,明明放的是真鈔,可提示是不能識別的鈔票,這是怎麼回事?